《她們的故事》原文片名藏玄機 改編慰安婦真實?
歷史這個字的英語History,是由His與Story兩字合并而成。正因為取以His一字,無可否認歷史總是保留了男性的視角而已。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jié)上映一部有關多位韓國慰安婦,曾經(jīng)在90年代如何透過無止境的訴訟,向日本政府在戰(zhàn)時對她們犯下種種違反人道惡行,展開真相抗爭的歷史電影《她們的告白》(臺譯:她們的故事),當中電影的英文名稱就以Herstory命名,正是要展露出這幾位慰安婦,誓不甘休地要求推翻由日本政府壟斷撰寫,充滿著歪曲與謊言史觀的決心。
韓國電影《她們的故事》,是繼今年以韓國慰安婦李容洙婆婆為原型制作的電影《花漾奶奶秀英文》(港譯:不能說的故事...)以后,另一部再以慰安婦為題拍攝的電影作品。
同樣是以真實歷史為故事藍本,《她們的故事》依據(jù)發(fā)生在1992至1998年6年間,由釜山的慰安婦及挺身隊受害者舉報中心從中協(xié)助10位曾經(jīng)在日治朝鮮時期,被日軍強行征召成為慰安婦的婆婆,她們一行人因為要求日本政府就二戰(zhàn)期間為她們留下的創(chuàng)傷作公開道歉及賠償,歷史稱為關釜裁判(即下關與釜山)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
關釜裁判對韓國慰安婦在日本政府面前爭取法理責任的抗爭之路上,歷史意義尤其深遠,在于它是迄今為止唯一成功在日本國土內(nèi)的法庭判決中,針對慰安婦問題取得部份勝訴的一次經(jīng)歷。電影中不昔花盡個人財產(chǎn),也要無論如何挺身而出,支持那10位被迫成為慰安婦的旅行社老板,現(xiàn)實上名叫金文淑。
今年已年屆91歲的她,當年眼見日本政府竟然厚顏無恥地表示日軍在二戰(zhàn)期間并沒有介入慰安婦問題,還有受金學順老婆婆的勇氣鼓舞,金學順奶奶曾親身公開反駁了日本政府的主張,并告發(fā)了日軍的野蠻行徑,正如戲中她所說:正因為我吃得好穿得好,我更自覺羞愧,結果她不但傾盡所有,與這群慰安婦同在,幫助她們向日本政府對簿公堂。
后來更自掏金錢,為此在釜山興建了一座名為民族與女性歷史館的歷史見證所,把那10位慰安婦婆婆的個人歷史,全都保存在那里,并讓所有民眾都可免費入場參觀,希望我都能從中銘記歷史給人類的教誨,不再讓那些老婆婆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下時遭受過的創(chuàng)傷,將來再次發(fā)生。
多年來,雖然因為年齡老邁,不少慰安婦婆婆都不幸陸續(xù)離世,帶著遺憾而離開,但那些剩下來的慰安婦婆婆,卻一直沒有放棄,繼續(xù)在國際輿論層面上,爭取其他國家民眾支持,擴大要求日本政府必需就慰安婦問題作官方公開道歉及賠償。
只是她們往后要走的路,亦不容易。一來,自己國家的韓國政府,多年來對支援慰安婦問題都略見不足,樸槿惠更曾在沒有諮商慰安婦的立場以前,試圖以一紙與日本政府私下議定的協(xié)議,自以為可以以此來解決這歷史問題。都是盡顯韓國政府多年來只無視著那些慰安婦的存在。
另外,叫慰安婦婆婆更深絕望,產(chǎn)生難以抵受的二次傷害,在于她們在國內(nèi)目睹了不少同胞,抱持著猶如當年蒙古侵略高麗時,那些被迫離鄉(xiāng)背井的婦女,在戰(zhàn)事完結后回到家鄉(xiāng)時,竟然不受國內(nèi)其他的高麗人歡迎,更指罵她們?yōu)橘v貨的歧視感。要糾正這些歷史觀點錯誤,把正確的史觀教育下一代,其實才是至關重要。
記得德國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曾經(jīng)在德國國內(nèi)發(fā)起的一個名叫絆腳石的藝術項目<愛尬聊_尬聊百科>,在紀念那些被納粹政府謀殺、驅(qū)逐和脅迫自殺的人,他們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上,在地面鋪裝了一塊刻有受難者姓名的紀念牌,讓走過那里的后人,在閱讀前人的名牌時,都需要彎下身以鞠躬的身軀來向他們致敬。
今天的韓國,除了需要一座聳立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的慰安婦銅像,把那些慰安婦的名字,廣鋪在她們的生長地,更是能讓后人可以惦記著她們的歷史,把真相永遠印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