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的我》影評:唯有錯過,才有真正學會去愛的后來?
曾在北京聽過一場劉若英的講座,帶著輕柔嗓音和知性內(nèi)涵,娓娓訴說著她的人生哲學,長期定居北京的她近年較少出現(xiàn)在臺灣鎂光燈前,但那次分享讓我重新了解了這個人。那時的劉若英已是半退隱的狀態(tài),盡管印象深刻的銀幕作品是二十多年前的《美麗在唱歌》,但因為音樂作品使她對我而言一直都不陌生,沒想到再聽到她復出的消息,竟已有了導演的新身分。
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有多少時間是用來追求事業(yè)成就,又有多少時間是拿來愛人呢?答案對不同人來說必定不一樣,不過沒有人天生就具有愛人的智慧,往往受盡傷害才換來一次痛徹心扉的成長,也因此講述愛情的故事往往最能引起大家共鳴。
尤其在華人世界中,情歌金曲、愛情劇或電影總能一出再出,盡管劇情抽絲剝繭后可能都大同小異,卻依然擁有使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力量。
在愛情這個巨大命題之下,不見得每個人都幸運地擁有一段美好的戀愛,但大多數(shù)人通常都有這樣一位前任,曾經(jīng)能為那個人奮不顧身,擁有愿意放棄全世界的勇氣去愛,但最后你們?nèi)宰呱⒘?,而這段愛情在心中曾經(jīng)是多么深刻,當成為過去式時,就會化作剜得多深的傷口。
《后來的我》改編自劉若英2011年出版的小說《我的不完美》中的短篇〈過年,回家〉,場景從臺北移至北京,而時間軸自2007年跨到2018年,并以每年過年作為分際,敘述兩個同鄉(xiāng)的年輕男女至北京打拚,這對多年好友逐漸培養(yǎng)出情愫,但愛情卻隨著現(xiàn)實壓力與價值觀不同而逐漸崩毀。
說實話,這的確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愛情故事,北漂的青年世代擁有大膽作夢的基因,如同電影中男女主角來到北京,方小曉〈周冬雨 飾〉總希望能找個有房有車的北京人嫁了,林見清〈井柏然 飾〉則盼望在這個充滿可能的大城市落地生根、成家立業(yè)。這個世界加上夢想的濾鏡總讓人感到格外熱血,但嘶吼完、許愿完過后,仍然是社會襲來無止盡的沉默。
相遇又豈能相知?即便有幸相知,能夠相伴的人終究寥寥無幾。該選擇愛情或面包,這個亙古難解的大哉問,遺憾的不是誰輸給了誰,而是當一同走過荊棘路,卻在最后松開了手,成為彼此心中那個熟悉的陌生人。而最痛的是,你會發(fā)現(xiàn)愛而未得,其實才是愛情世界中的日常。
我總是有太多的假設(shè)──如果那天你留下來,如果你先放下身段,如果當時我不要這么逞強,如果……但就是因為這些無數(shù)的如果,才更顯得現(xiàn)實難以改變是多么狼狽。片中飾演男主角爸爸的田壯壯,有這么一句話觸動我,他說: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這些可能都得等你們老了,才能體會得到。然而不辜負彼此,其實一點都不容易,當我怔然獨處于人去樓空的筵席中,我是不是應(yīng)該更柔軟一點,是不是當時應(yīng)該不那么好強,腦子里依稀聽見的笑鬧聲,都不過<愛尬聊_尬聊百科>是每段關(guān)系最后的片尾曲,曲終迎來的,便是人散啊。
劉若英寄托她對于愛情的理解和想像,作為首執(zhí)導演筒的處女作,整體來看雖不算是怎樣完美的作品,故事敘述有點碎片化,文藝腔過濃厚的對白若能稍稍修飾會更好,但情懷為整部電影補上不少分,我想這也是劉若英所想要達成的目標吧。以她獨特的溫柔口吻講述這段心碎故事,搭配攝影大師李屏賓藝術(shù)般的畫面,一切美不勝收。她其實都在做這件事,過往透過歌聲、透過文字,而現(xiàn)在則是透過畫面,喚起人們心中那塊一直以來刻意遺忘的掏空。
后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
因為這部電影,我又重新哼起這首童年時的愛曲,《后來》這首歌剛推出時我才二歲,因此當我喜歡上這首歌時,它早已不算是新歌了,我記得小時候喜歡它是因為其中一句歌詞梔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藍色百褶裙上,每當唱到此段,浮現(xiàn)腦中的便是一幅不能再美的畫面,同時它也是這首歌中較低音的部分,仿佛像是在耳邊述說故事一般,在歌曲開頭引領(lǐng)人進入一個有著青青草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