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碑村,少有人煙的古村落?
金剛碑,一座位于嘉陵江邊一條小山溝中的小村,從清康熙年間興街,至今已有300多年滄桑歷史。這里也曾名人云集,人文薈萃,熱鬧非凡,可如今只是一副破敗的景象。
金剛碑村肇始于清康熙年間煤炭外運的需要——此處是舊時縉云山南坡散布的小煤窯所產(chǎn)煤炭外運的水陸交匯碼頭。至最為繁盛的清同治時,這里水陸運輸繁忙,商號、客棧、酒肆、茶樓林立,各行業(yè)幫會形成,川劇、評書、花燈等民間活動豐富。
金剛碑的再次繁榮是在民國抗戰(zhàn)時期。重慶成為陪都,大批隨政府內(nèi)遷而來的各界人士涌入此處。翁文灝、章伯鈞、梁漱溟、吳宓、張之江、謬崇群、顧頡剛、陳樹人、裴文中、孫伏園等都曾寓居小村,更多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商賈大家則常常往來于北碚城區(qū)與金剛碑之間。
小村原住居民已在早前全部遷出,以進行保護性修復工程,但至今并不見動工(據(jù)說可能是開發(fā)商資金問題使然——需數(shù)個億)<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長時間無人居住更加重了小村的破損。保護性重建當然好事,卻也讓不少人存有小村原始風貌將遭消亡之虞。
此時的金剛碑殘破的房舍,屋頂上滿布的青苔雜草,鋪陳到路面屋邊的荒草野藤,以及除了那還有點煙火人氣的小茶鋪和少量游人之外毫無生氣的景狀,則使小村很有些凄涼之感。小村很美——是幽靜的美,也是凄涼的美,還有歷史沉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