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是誰寫的????
請問,秋浦歌是誰寫的<愛尬聊_百科詞條>啊
ty_Water白 2022-03-19 02:00 明嘉靖、萬歷等《池州府志》、《貴池縣志》記載了李白游秋浦的過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貴池縣(今池州市貴池區(qū)),唐時名秋浦縣,因境內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愛名山秀川,曾于天寶、上元年間,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跡踏遍九華山和秋浦河、清溪河兩岸,留下了幾十首篇,其中名篇頗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時寫下的代表作,組詩的寫作時間約在唐天寶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間。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呢?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寫出自己內心深長的愁緒。前兩句出語天真,白發(fā)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長,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張的描寫,卻把作者內心的愁苦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后兩句水到渠成,用“不知”兩字寫出一種驚奇和嘆惜,年華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發(fā)?!扒锼眱勺钟谜Z自然,但卻發(fā)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這樣的詩
優(yōu)優(yōu)家2017 2022-03-19 02:02 秋浦歌 作者: 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寶十三載(754),李白流寓秋浦時所作的組詩,共十七首。 【秋浦】今安徽貴池縣西南一浦,產銀產銅。 【紅星亂紫煙】亂,錯雜。紅色火花在紫色的爐煙中飛濺。 【赧郎】赧,面紅。為爐火照紅的冶煉工人。 【緣】因為,指因為愁思有那么長 【個】這樣 【罝】捕捉鳥獸的網 [簡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fā)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fā),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fā)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fā),是內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fā)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fā)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夸張。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fā),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fā)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扒锼贝赴装l(fā),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呢? 蜂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無所事事也好過 2022-03-19 02:05 秋浦歌 ?。ㄌ疲├?白 白 發(fā) 三 千 丈, 緣 愁 似 個 (個)長?! 〔?知 明 鏡 里, 何 處 得 秋 霜?
ty_129922194 2022-03-19 02:05 是李白在秋浦時作的組詩,共十七首 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去,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二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三 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 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 四 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聲催白發(fā),長短盡成絲。 五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 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 六 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 七 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 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 八 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 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 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 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 十 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 山山白鶯滿,澗澗白猿吟。 君莫問秋浦,猿聲碎客心。 十一 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 水急客舟疾, 山花拂面香。 十二 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十三 祿水凈素月,月明白鶯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十四 爐火照天地,飛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氣歌曲動寒川。 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 十七 桃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 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云。
qq仙俠傳 2022-03-19 02:14
_WeCh****440379 2022-03-19 02:14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在唐代時是著名的銀和銅的產地之一,大約在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左右,李白漫游來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間,李白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詩,一共有十七首,全是五言詩。這里選了四首介紹給大家,其中第四首和第十五首是寫的李白自己,而第十四首和第十六首寫的是李白眼中的冶煉工人和農家田舍翁。 到秋浦時,李白已經離開長安已經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離開的。從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國詩壇上的另一位現實主義的巨匠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真是盡一時之興,成千古美談。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這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如在第六首寫到,"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連觀賞秋色也要強打精神,與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受相似,可見情緒是比較低落的;在第七首又說自己"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從"白石爛"和"黑貂裘"這兩個典故上,讀者不難明白,在長安時失意于最高統治者其實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隱痛。"白石爛"是寧戚在不得志時,抓住齊桓公出行的機會,牽牛叩角而歌時唱的歌詞,"南山燦,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長夜漫漫何時旦!"從而引起了齊桓公的注意而最終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則是說的戰(zhàn)國時期最成功的策士蘇秦在一開好游說秦惠王失敗后,窮困潦倒的處境,"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戰(zhàn)國策·蘇秦始以連橫說秦》)李白覺得自己的處境就好比那失意東歸的蘇秦,而再也不會像寧戚那樣得到君王的賞識了。 盛年不再的李白,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來到秋浦的,雖然是剛過"知天命"的年紀,可是好像一下子白發(fā)就全白了。在第四首《秋浦歌》的開頭,他說自己是"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聽起來似乎覺得原來還李白一直是兩鬢青絲,但到了秋浦之后,沒有想到竟然會在一天早上起來之后,發(fā)現兩鬢已經白發(fā)蒼蒼了!"一朝"極言頭發(fā)白得之快,簡直出乎意料之年,言下之意,還真有點當年伍子胥過不去昭關,一夜之間,就把頭發(fā)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卻并不著急趕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樣過不了昭關就有性命之憂,但是又為什么白了頭發(fā)呢。李白在驚異之余,給自己找了一個看上去說得過去的原因,"猿聲催白發(fā),長短盡成絲。"中國古代的文人一聽到猿聲,馬上就會愁腸百結的,這其中的例外恐怕還只有李白一人,不過那也是他晚年在長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峽中得到大赦,乘舟東歸的時候,曾經歡快地寫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沒有這么好的心情,猿聲一"催",他滿頭的青絲,不管是長是短,統統白了,這個"催"字可謂是用得驚心動魄,本來頭發(fā)就在一夜之間白了,那里還禁得住猿聲的催促!這一首詩由于用了"一朝"和"催"這兩個詞來著重強調自己頭發(fā)白得異乎尋常的快,不由得讓人想到他在《將進酒》中的名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不過,說一頭青絲是被猿聲"催"成"白發(fā)"的,誰也知道這不過是夸張想像之詞,其中總要有一個真正具體的原因的,從《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們不難讀出浪漫的詩人為什么突然之間白了頭。這首詩上來就給人一種帶有明顯詩仙色彩的浪漫與格調,"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要是別人說自己有一丈長的頭發(fā),估計不會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說自己生了一頭三千丈長的白發(fā),卻成了千古名句。那為什么一種在客觀上不可能的現象,卻能在主觀上得到無數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呢?究其原因,當然是在緊接而來的第二句。因為這一聯詩的意義重點不是在表示長度的"白發(fā)三千丈"上,而是在說明原委的"緣愁似個長"上。原來,三千丈的白發(fā)在李白的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參照系,我為什么生出這么長的白發(fā)?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愁!"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如此的意思。這兩句詩原來是一個倒裝句,李白的愁當然不是像常人那樣,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沒有官做,因為他放著在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不干,非要跑到這山野之間的秋浦來"唱什么白發(fā)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見得自己早已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卻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你說李白最想得開,因為高官可以不當,權貴可以蔑視;但是李白又最想不開,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隨心所欲地去"開心顏",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說歸說,做歸做,他可以隨時隨地的放浪形骸,但卻不能無止無休地忘乎所以,這種不為自己個人遭遇,而為理想,為天下,為蒼生的擔憂才是李白最終會"白發(fā)三千丈"的"個中原因"。在發(fā)出了這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浩嘆之后,李白筆鋒突轉,自問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個突兀的疑問,"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是在攬鏡自照的時候,突然發(fā)現自己自己已經滿頭"秋霜"了,可是卻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一頭青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開始變白的?這又一次說明,李白并沒有像伍子胥那樣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變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們知道他是一個極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沒有煩惱,因為浪漫的人往往有著比知足常樂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強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會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對理想的追求的失敗,使李白在精神上長期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tài),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無時無刻不在擺脫壓抑,追求自我。這種精神上的壓抑與反壓抑,當然會對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產生無形的負面影響,其實,李白絕不僅僅是在感嘆自己已經生了白發(fā),已經老了,而是有著更加深層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頭來一無所得,卻只有"三千白發(fā)",從今以往,年華老去,以往的豪情萬丈,不復存在,這種處境那怕你再浪漫通達,也難免遲暮感傷呀。雖然李白內心是低沉無奈的,但是他表達這種無奈低沉心態(tài)的方式卻仍然是灑脫張揚的,我的白發(fā)有三千丈長,勝過常人無數,我的頭發(fā)白了,可我卻渾然不覺,盡管在說愁,說悲,但是我們讀著這聲"白發(fā)三千丈"的感嘆,我們聽著這句"不知明鏡里"的疑問,卻仍然感覺出這是一顆不服輸的心靈在向命運、向蒼天做不屈的抗爭,仍然會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頭的頑強人格所征服,為他那最終的是悲劇式的人生經歷所震憾。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歌的一開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見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整個畫面呈現出濃重的色調與強烈動感,給人以一種視覺上的沖擊。透過這種不同尋常的景象描寫,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 接下來兩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是作者對正在緊張勞作的冶煉工人的正面描寫,赧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李白對其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而生成了一個全新的詩歌詞匯"赧郎",用來表達他對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勞苦大眾的由衷的欽佩之情,工人們的臉龐因為爐火的烘烤,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fā),紅光滿面,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所以,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給了本來就十分敏感的詩人以強烈的內心震撼,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那么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連"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說天生浪漫,感情豐富的李白了。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fā),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fā),于是大筆一揮,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有聲有色,無比壯觀的秋夜冶煉全景效果圖,言簡意賅又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作者對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和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李白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chuàng)作欲望。 如果我們能夠把視野再放寬一點,從李白在秋浦時的整個創(chuàng)作背景及當時的個人處境來觀察思考,就會發(fā)現,盡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覺得好像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與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樣,聽不得秋日的猿鳴,但是當他一旦接觸到火熱的生活和激情的迸發(fā),那怕是與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體力勞動,他也能夠從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諦,從而在心靈上獲得洗禮,在靈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謳歌生命,贊美勞動,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對他產生積極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所以他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從困境中走出來,重新發(fā)現生活所處處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種極為欣賞的眼光,在詩中再現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調了,"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漁家在夜以繼日地打魚,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閑著,在竹林深處,張網捕鳥,罝是捕鳥獸的網。一家人都在為著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態(tài)卻是非常平和的,這首被人贊為頗有王維《輞川詩》格調的詩作,顯然是在一種輕松自在的心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正是這種不斷地自我更新,不斷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論身處何地,都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華彩辭章來的重要主觀因素呀!
ty_Water白 2022-03-19 02:00 明嘉靖、萬歷等《池州府志》、《貴池縣志》記載了李白游秋浦的過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貴池縣(今池州市貴池區(qū)),唐時名秋浦縣,因境內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愛名山秀川,曾于天寶、上元年間,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跡踏遍九華山和秋浦河、清溪河兩岸,留下了幾十首篇,其中名篇頗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時寫下的代表作,組詩的寫作時間約在唐天寶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間。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呢?詩人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寫出自己內心深長的愁緒。前兩句出語天真,白發(fā)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長,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張的描寫,卻把作者內心的愁苦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后兩句水到渠成,用“不知”兩字寫出一種驚奇和嘆惜,年華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發(fā)?!扒锼眱勺钟谜Z自然,但卻發(fā)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這樣的詩
優(yōu)優(yōu)家2017 2022-03-19 02:02 秋浦歌 作者: 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寶十三載(754),李白流寓秋浦時所作的組詩,共十七首。 【秋浦】今安徽貴池縣西南一浦,產銀產銅。 【紅星亂紫煙】亂,錯雜。紅色火花在紫色的爐煙中飛濺。 【赧郎】赧,面紅。為爐火照紅的冶煉工人。 【緣】因為,指因為愁思有那么長 【個】這樣 【罝】捕捉鳥獸的網 [簡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fā)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fā),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fā)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fā),是內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fā)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fā)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夸張。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fā),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fā)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扒锼贝赴装l(fā),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呢? 蜂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無所事事也好過 2022-03-19 02:05 秋浦歌 ?。ㄌ疲├?白 白 發(fā) 三 千 丈, 緣 愁 似 個 (個)長?! 〔?知 明 鏡 里, 何 處 得 秋 霜?
ty_129922194 2022-03-19 02:05 是李白在秋浦時作的組詩,共十七首 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去,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二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三 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 山雞羞淥水,不敢照毛衣。 四 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聲催白發(fā),長短盡成絲。 五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 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 六 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 七 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 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 八 秋浦千重嶺,水車嶺最奇。 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 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 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 十 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 山山白鶯滿,澗澗白猿吟。 君莫問秋浦,猿聲碎客心。 十一 邏人橫鳥道,江祖出魚梁。 水急客舟疾, 山花拂面香。 十二 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十三 祿水凈素月,月明白鶯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十四 爐火照天地,飛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氣歌曲動寒川。 十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 十七 桃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 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云。
qq仙俠傳 2022-03-19 02:14
《秋浦歌》的寫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屬縣,因境內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這十七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三載第二次游秋浦時期(另說為天寶十二載,又說為天寶十四載)。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十年。
在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是曾和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寶十二載,他曾北游幽薊,親見安祿山勢力坐大,君王養(yǎng)癰已成。
此時他正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_WeCh****440379 2022-03-19 02:14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在唐代時是著名的銀和銅的產地之一,大約在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左右,李白漫游來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間,李白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詩,一共有十七首,全是五言詩。這里選了四首介紹給大家,其中第四首和第十五首是寫的李白自己,而第十四首和第十六首寫的是李白眼中的冶煉工人和農家田舍翁。 到秋浦時,李白已經離開長安已經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離開的。從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國詩壇上的另一位現實主義的巨匠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真是盡一時之興,成千古美談。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這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如在第六首寫到,"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連觀賞秋色也要強打精神,與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受相似,可見情緒是比較低落的;在第七首又說自己"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從"白石爛"和"黑貂裘"這兩個典故上,讀者不難明白,在長安時失意于最高統治者其實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隱痛。"白石爛"是寧戚在不得志時,抓住齊桓公出行的機會,牽牛叩角而歌時唱的歌詞,"南山燦,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長夜漫漫何時旦!"從而引起了齊桓公的注意而最終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則是說的戰(zhàn)國時期最成功的策士蘇秦在一開好游說秦惠王失敗后,窮困潦倒的處境,"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戰(zhàn)國策·蘇秦始以連橫說秦》)李白覺得自己的處境就好比那失意東歸的蘇秦,而再也不會像寧戚那樣得到君王的賞識了。 盛年不再的李白,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來到秋浦的,雖然是剛過"知天命"的年紀,可是好像一下子白發(fā)就全白了。在第四首《秋浦歌》的開頭,他說自己是"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聽起來似乎覺得原來還李白一直是兩鬢青絲,但到了秋浦之后,沒有想到竟然會在一天早上起來之后,發(fā)現兩鬢已經白發(fā)蒼蒼了!"一朝"極言頭發(fā)白得之快,簡直出乎意料之年,言下之意,還真有點當年伍子胥過不去昭關,一夜之間,就把頭發(fā)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卻并不著急趕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樣過不了昭關就有性命之憂,但是又為什么白了頭發(fā)呢。李白在驚異之余,給自己找了一個看上去說得過去的原因,"猿聲催白發(fā),長短盡成絲。"中國古代的文人一聽到猿聲,馬上就會愁腸百結的,這其中的例外恐怕還只有李白一人,不過那也是他晚年在長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峽中得到大赦,乘舟東歸的時候,曾經歡快地寫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沒有這么好的心情,猿聲一"催",他滿頭的青絲,不管是長是短,統統白了,這個"催"字可謂是用得驚心動魄,本來頭發(fā)就在一夜之間白了,那里還禁得住猿聲的催促!這一首詩由于用了"一朝"和"催"這兩個詞來著重強調自己頭發(fā)白得異乎尋常的快,不由得讓人想到他在《將進酒》中的名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不過,說一頭青絲是被猿聲"催"成"白發(fā)"的,誰也知道這不過是夸張想像之詞,其中總要有一個真正具體的原因的,從《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們不難讀出浪漫的詩人為什么突然之間白了頭。這首詩上來就給人一種帶有明顯詩仙色彩的浪漫與格調,"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要是別人說自己有一丈長的頭發(fā),估計不會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說自己生了一頭三千丈長的白發(fā),卻成了千古名句。那為什么一種在客觀上不可能的現象,卻能在主觀上得到無數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呢?究其原因,當然是在緊接而來的第二句。因為這一聯詩的意義重點不是在表示長度的"白發(fā)三千丈"上,而是在說明原委的"緣愁似個長"上。原來,三千丈的白發(fā)在李白的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參照系,我為什么生出這么長的白發(fā)?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愁!"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如此的意思。這兩句詩原來是一個倒裝句,李白的愁當然不是像常人那樣,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沒有官做,因為他放著在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不干,非要跑到這山野之間的秋浦來"唱什么白發(fā)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見得自己早已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卻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你說李白最想得開,因為高官可以不當,權貴可以蔑視;但是李白又最想不開,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隨心所欲地去"開心顏",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說歸說,做歸做,他可以隨時隨地的放浪形骸,但卻不能無止無休地忘乎所以,這種不為自己個人遭遇,而為理想,為天下,為蒼生的擔憂才是李白最終會"白發(fā)三千丈"的"個中原因"。在發(fā)出了這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浩嘆之后,李白筆鋒突轉,自問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個突兀的疑問,"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是在攬鏡自照的時候,突然發(fā)現自己自己已經滿頭"秋霜"了,可是卻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一頭青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開始變白的?這又一次說明,李白并沒有像伍子胥那樣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變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們知道他是一個極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沒有煩惱,因為浪漫的人往往有著比知足常樂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強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會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對理想的追求的失敗,使李白在精神上長期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tài),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無時無刻不在擺脫壓抑,追求自我。這種精神上的壓抑與反壓抑,當然會對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產生無形的負面影響,其實,李白絕不僅僅是在感嘆自己已經生了白發(fā),已經老了,而是有著更加深層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頭來一無所得,卻只有"三千白發(fā)",從今以往,年華老去,以往的豪情萬丈,不復存在,這種處境那怕你再浪漫通達,也難免遲暮感傷呀。雖然李白內心是低沉無奈的,但是他表達這種無奈低沉心態(tài)的方式卻仍然是灑脫張揚的,我的白發(fā)有三千丈長,勝過常人無數,我的頭發(fā)白了,可我卻渾然不覺,盡管在說愁,說悲,但是我們讀著這聲"白發(fā)三千丈"的感嘆,我們聽著這句"不知明鏡里"的疑問,卻仍然感覺出這是一顆不服輸的心靈在向命運、向蒼天做不屈的抗爭,仍然會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頭的頑強人格所征服,為他那最終的是悲劇式的人生經歷所震憾。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歌的一開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見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整個畫面呈現出濃重的色調與強烈動感,給人以一種視覺上的沖擊。透過這種不同尋常的景象描寫,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 接下來兩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是作者對正在緊張勞作的冶煉工人的正面描寫,赧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李白對其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而生成了一個全新的詩歌詞匯"赧郎",用來表達他對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勞苦大眾的由衷的欽佩之情,工人們的臉龐因為爐火的烘烤,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fā),紅光滿面,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所以,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給了本來就十分敏感的詩人以強烈的內心震撼,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那么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連"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說天生浪漫,感情豐富的李白了。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fā),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fā),于是大筆一揮,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有聲有色,無比壯觀的秋夜冶煉全景效果圖,言簡意賅又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作者對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和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李白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chuàng)作欲望。 如果我們能夠把視野再放寬一點,從李白在秋浦時的整個創(chuàng)作背景及當時的個人處境來觀察思考,就會發(fā)現,盡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覺得好像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與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樣,聽不得秋日的猿鳴,但是當他一旦接觸到火熱的生活和激情的迸發(fā),那怕是與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體力勞動,他也能夠從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諦,從而在心靈上獲得洗禮,在靈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謳歌生命,贊美勞動,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對他產生積極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所以他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從困境中走出來,重新發(fā)現生活所處處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種極為欣賞的眼光,在詩中再現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調了,"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妻子張白鷴,結罝映深竹。"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漁家在夜以繼日地打魚,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閑著,在竹林深處,張網捕鳥,罝是捕鳥獸的網。一家人都在為著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態(tài)卻是非常平和的,這首被人贊為頗有王維《輞川詩》格調的詩作,顯然是在一種輕松自在的心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正是這種不斷地自我更新,不斷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論身處何地,都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華彩辭章來的重要主觀因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