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時間的作者是誰????
wangnan2015 2022-04-12 23:44 作者:(德)海德格爾 著
捍衛(wèi)菊花教 2022-04-12 23:44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男士等。被稱為“世紀老人”?,F(xiàn)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
wangnan2015 2022-04-12 23:46
保衛(wèi)《資本論》參考文獻(列國志數(shù)據(jù)庫 供交流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出版。
該著創(chuàng)立了所謂的“七類文獻法”,用于進行指導中國經(jīng)濟學的研究和構建。Ⅰ.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
《資本論》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資本論》第1卷(德文一版),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8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剩余價值學說史》,郭大力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剩余價值理論》,人民出版社,1975。《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97。《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列寧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列寧專題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50。《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Ⅱ.國學
《周易》(楊天才等譯注),中華書局,2011。《國語譯注》(汪濟民等),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老子譯注》(羅義?。虾9偶霭嫔?,2012。《論語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80。《大學中庸譯注》(王文錦),中華書局,2013。《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2012。《楊伯峻〈孟子譯注〉商榷》(白平),中華書局,2013。《楚辭譯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呂氏春秋譯注》(張雙棣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61~2014。《史記》(韓兆琦譯注),中華書局,2007。《春秋繁露》(張世亮等譯注),中華書局,2012。《全唐詩》(彭定求等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唐詩一萬首精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唐宋詞鑒賞辭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李商隱詩集疏注》(葉蔥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李清照全詞》(劉瑜編),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紅樓夢》(周書文點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熊十力選集》(景海峰編),吉林出版社,2005。梁漱溟:《人心與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熊十力:《論六經(jīng)·中國歷史講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熊十力:《原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熊十力:《新唯識論》,商務印書館,2010。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2006。國學大師叢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Ⅲ.歷史和思想文化
卜正民等:《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古偉瀛等譯,新星出版社,2005。馮天瑜:《“封建”考論》(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哈維:《后現(xiàn)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閻嘉譯,商務印書館,2013。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侯家駒:《中國經(jīng)濟史》,新星出版社,2008。胡寄窗:《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98。霍奇遜:《經(jīng)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高偉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金觀濤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增訂本),法律出版社,2011。金觀濤等:《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林毓生:《中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芒圖:《十八世紀產(chǎn)業(yè)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yè)初期的概況》,楊人楩等譯,商務印書館,1983。考茨基:《唯物主義歷史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庫諾:《馬克思的歷史、社會和國家學說》,袁志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帕特森:《馬克思的幽靈——和考古學家會話》,何國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斯考森:《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歷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馬春文等譯,長春人民出版社,2006。宋鴻兵:《貨幣戰(zhàn)爭》,中信出版社,2007。唐慶增:《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商務印書館,2011。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熊彼特:《經(jīng)濟分析史》,楊敬年等譯,商務印書館,2001、2011。程恩富:《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思想史》第1~5卷,東方出版中心,2006。張一兵:《資本主義理解史》第1~6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張之洞:《勸學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Ⅳ.政治和哲學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7.阿爾都塞:《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陳越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1984、2010。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鄧正來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jīng)濟秩序》,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鮑德里亞:《生產(chǎn)之鏡》,仰海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鮑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伯恩斯坦:《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理論》,馬元德等譯,東方出版社,1989。布哈林:《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譯,人民出版社,1983。布洛維:《公共社會學》,沈原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程恩富等:《論推進中國經(jīng)濟學現(xiàn)代化的學術原則——主析“馬學”、“西學”與“國學”之關系》,《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4期。德賽:《馬克思的復仇——資本主義的復蘇和蘇聯(lián)集權社會主義的滅亡》,江澄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費徹爾:《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從經(jīng)濟學批判到世界觀》,趙玉蘭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葛蘭西:《實踐哲學》,徐崇溫譯,重慶出版社,1990。戈爾巴喬夫等:《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廣松涉:《物象化論的構圖》,彭曦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豪斯曼:《經(jīng)濟學的哲學》,丁建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郝敬之:《整體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59。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洪銀興:《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私人資本及其收入的屬性——馬克思資本理論的現(xiàn)代應用》,《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論和解讀政治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簡新華等:《論社會主義資本理論的幾個難題》,《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03年第4期。簡新華:《再論“資本中性論”——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國經(jīng)濟問題》2004年第4期。梅洛蒂:《馬克思與第三世界》,高铦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拉布里奧拉:《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楊啟潾等譯,人民出版社,1984。勞斯:《知識與權力——走向科學的政治哲學》,盛曉明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劉永佶:《勞動主義》,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11。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9。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白錫堃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柯爾施:《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階級運動》,熊子云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王南湜等譯,重慶出版社,1989。梅扎羅斯:《超越資本——關于一種過渡理論》,鄭一明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牟宗三:《歷史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奈格里:《〈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張梧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注釋本)》,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注釋本)》,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錢廣華:《開放的康德哲學——重讀“物自體”》,《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榮兆梓:《資本一般與公有資本》,《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0期。施韋卡特:《反對資本主義》,李智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施密特:《歷史和結構——論黑格爾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歷史學說》,張偉譯,重慶出版社,1993。孫中山:《三民主義》,九州出版社,2011。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孫正聿等:《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孫正聿:《“現(xiàn)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孫正聿:《〈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期。王東:《馬克思學新奠基——馬克思哲學新解讀的方法論導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吳宣恭:《從生產(chǎn)關系的主導因素探討中國經(jīng)濟學的主線》,《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0年第1期。吳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決途徑》,《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10年第11期。西美爾:《貨幣哲學》,陳戎女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顏一等譯,商務印書館,2003。仰海峰:《形而上學批判——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前提及當代效應》,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楊志:《論資本的二重性——兼論我國公有資本的本質(zh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2。姚順良:《馬克思“三大社會形式”理論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對<大綱>解讀的兩個“貫穿”和一個拒斥》,《現(xiàn)代哲學》2011年第1期。俞吾金:《從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爾的“理性的狡計”》,《哲學研究》2010年第8期。俞吾金:《被遮蔽的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Ⅴ.方法論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2013.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trans.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Leontief,Wassily.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9.阿爾都塞等:《讀〈資本論〉》,李其慶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何懷遠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艾克納:《經(jīng)濟學為什么還不是一門科學》,李敏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貝洛菲爾等:《重讀馬克思——歷史考證版之后的新視野》,徐素華譯,東方出版社,2010。波普爾:《歷史主義貧困論》,何林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杜汝楫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波普爾:《科學發(fā)現(xiàn)的邏輯》,查汝強等譯,科學出版社,1986。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舒煒光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布勞格:《經(jīng)濟學方法論》,石士鈞譯,商務印書館,1992。布朗等:《批判實在論與馬克思主義》,陳靜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丁堡駿:《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理論定位——兼與王峰生商榷》,《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0年第10期。凡勃倫:《科學在現(xiàn)代文明中的地位》,張林等譯,商務印書館,2008。廣松涉:《資本論的哲學》,鄧習議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漢茲:《開放的經(jīng)濟學方法論》,段文輝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黃宗智:《經(jīng)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jīng)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科斯:《論經(jīng)濟學和經(jīng)濟學家》,羅君麗等譯,格致出版社,2010。李建平:《〈資本論〉第一卷辯證法探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林崗:《論〈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方法和分析范式》,《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2年第6期。劉炯忠:《馬克思的方法論與系統(tǒng)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劉召峰:《〈資本論〉中的“二重性”學說探論》,《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期。門格爾:《經(jīng)濟學方法論探究》,姚中秋譯,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米塞斯:《經(jīng)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粱小民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1。內(nèi)田弘:《新版〈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王青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裴宏:《實體與形式對偶的勞動價值論》,《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2年第1期。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王憲鈿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瓊·羅賓遜:《經(jīng)濟哲學》,安佳譯,商務印書館,2011。蒲魯東:《貧困的哲學》,余叔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斯蒂德曼等:《價值問題的論戰(zhàn)》,陳東威譯,商務印書館,1990。默斯托:《馬克思的〈大綱〉——〈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150年》,閆月梅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唐正東:《從斯密到馬克思——經(jīng)濟哲學方法的歷史性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王亞南:《〈資本論〉的方法》,《經(jīng)濟研究》1962年第12期。王亞南:《再論〈資本論〉的方法》,《哲學研究》1963年第3期。王峰明:《馬克思經(jīng)濟學假設的哲學方法論辨析——以兩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問題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威廉姆·肖:《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阮仁慧等譯,重慶出版社,2007。維哥德斯基:《〈剩余價值學說史〉在馬克思經(jīng)濟學遺產(chǎn)中的地位》,何易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5。吳宣恭:《“人力資本”概念悖論分析》,《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05年第10期。謝富勝等:《人力資本理論與勞動力價值》,《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8期。謝爾蓋耶維奇:《卡爾·馬克思的偉大發(fā)現(xiàn)——勞動二重性學說的方法論作用》,雎國余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韓宏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許光偉:《實體與形式對偶說的邏輯不足和拓展方向——與裴宏博士商榷》,《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3年第11期。許光偉:《〈資本論〉中具有怎樣的二重性學說——與劉召峰博士的幾點交流》,《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6期。伊林柯夫:《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孫開煥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張五常:《經(jīng)濟解釋——張五常經(jīng)濟論文選》,商務印書館,2000。Ⅵ.經(jīng)濟理論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 386-405.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白暴力:《財富勞動與價值——經(jīng)濟學理論基礎的重構》,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3。布雷弗曼:《勞動與壟斷資本——二十世紀中勞動的退化》,方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陳其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陳其人:《李嘉圖經(jīng)濟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陳其人:《亞當·斯密經(jīng)濟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何新:《反主流經(jīng)濟學》,時事出版社,2010。胡鈞:《〈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論從〈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1年第3期。胡培兆:《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的主流地位不可動搖》,《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3年第3期。萊博維奇:《超越〈資本論〉——馬克思的工人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崔秀紅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7。杰弗·霍奇森(霍奇遜):《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一種剝削理論》,于樹生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霍奇遜:《演化與制度——論演化經(jīng)濟學和經(jīng)濟學的演化》,任榮華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科斯:《論生產(chǎn)的制度結構》,盛洪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3。蘭格:《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王宏昌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雷諾茲:《經(jīng)濟學的三個世界》,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李達:《經(jīng)濟學大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李建德:《經(jīng)濟制度演進大綱》,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0。柳欣:《資本理論——有效需求與貨幣理論》,人民出版社,2003。盧森堡:《資本積累論》,彭塵舜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9。盧森貝:《〈資本論〉注釋》,趙木齋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3。瓊·羅賓遜:《經(jīng)濟學論文集》,顧準譯,商務印書館,1984。曼德爾:《晚期資本主義》,馬清文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孟捷等:《金融資本與“階級—壟斷地租”——哈維對資本主義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米克:《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第二版),陳彪如譯,商務印書館,1979。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汪丁?。骸缎抡谓?jīng)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沈越:《論古典經(jīng)濟學的市民性質(zhì)——馬克思市民理論再探討》,《經(jīng)濟研究》2013年第5期。斯拉法:《用商品生產(chǎn)商品——經(jīng)濟理論批判緒論》,巫寶三譯,商務印書館,1963。榮兆梓等:《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多樣化通論》,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1。榮兆梓:《企業(yè)制度:平等與效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王亞南:《中國經(jīng)濟原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論企業(yè)簽約與市場簽約》,段毅才等譯,商務印書館,2002(Free Press,1985)。吳宣恭:《論作為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chǎn)方式范疇》,《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3年第3期。許光偉:《論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協(xié)同創(chuàng)造價值——關于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現(xiàn)代化的一般思考》,《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03年第2期。許光偉:《再論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協(xié)同——從馬克思的協(xié)作理論說起》,《制度經(jīng)濟學研究》2004年第1期。許光偉:《中國國有企業(yè)歷史特性分析》,《經(jīng)濟評論》2008年第1期。許光偉:《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角度再談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改革開放30年成功實踐的理論啟示》,《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08年第10期。許光偉:《生產(chǎn)要素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建構性分析——實踐邏輯域中的思考》,《經(jīng)濟學家》2012年第8期。許光偉:《發(fā)生學與中國經(jīng)濟學建構:一個引論》,《中國經(jīng)濟問題》2013年第2期。楊繼國:《價值運行論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楊繼國:《論虛擬經(jīng)濟的特殊“供求規(guī)律”》,《廈門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楊小凱:《經(jīng)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張定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余斌:《45個十分鐘讀懂〈資本論〉——余斌的解說》,東方出版社,2011。張忠任:《數(shù)理政治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6。Ⅶ.其他
艾凱:《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兩難》,王宗昱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第三版),王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許光偉:《馬克思企業(yè)理論:現(xiàn)代范式》,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2007。《馬克思主義思想辭典》,陳叔平等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新帕爾格雷夫經(jīng)濟學大辭典》,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6。《伯恩斯坦文選》,殷敘彝編譯,人民出版社,2008。《拉法格文選》,人民出版社,1985。《盧卡奇自傳》(杜章智編),李渚青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王亞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衛(wèi)興華自選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嚴復集》,中華書局,1986。許光偉_百度百科
許光偉[1] (概述圖來源[2] ),《保衛(wèi)〈資本論〉》一書作者。[3] 當下一位寫作風格特立獨行的歷史經(jīng)濟工作者、研究者。[4-5] 1971年8月生于安徽滁州。[2] 工作于江西財經(jīng)大學,教授[1] 、碩士生導師[6-7] 。涉獵《資本論》[1] 、當代中國經(jīng)濟[1] 、企業(yè)理論等多個研究領域與專業(yè)方向。[1] 目前從事中國經(jīng)濟學研究。[2]
本著“多路進,狹路退”的治學理念,醞釀了十載,運思了十年[8] ,于2014年底推出學術成果《保衛(wèi)〈資本論〉》[9] ,副標題:經(jīng)濟形態(tài)社會理論大綱[3] 。其貫串了許光偉教授的前期成果[10-11] :各個研究路徑和類型的學術論文[12] ,貫串其所喜愛之歷史和文化。[9] 由于信奉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和而不同”,致力于書寫“學術整史”邏輯[13] ,于是演繹出“國學馬克思主義[13] + 中國經(jīng)濟學”[14] 的相生相克[15-16] 的經(jīng)濟思維來[14] ,使學術呼吁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話語行動。
qkoufu7203 2022-04-12 23:47
保衛(wèi)《資本論》參考文獻(列國志數(shù)據(jù)庫 供交流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出版。
該著創(chuàng)立了所謂的“七類文獻法”,用于進行指導中國經(jīng)濟學的研究和構建。Ⅰ.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
《資本論》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資本論》第1卷(德文一版),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8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剩余價值學說史》,郭大力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剩余價值理論》,人民出版社,1975。《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97。《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列寧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列寧專題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50。《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Ⅱ.國學
《周易》(楊天才等譯注),中華書局,2011。《國語譯注》(汪濟民等),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老子譯注》(羅義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論語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80。《大學中庸譯注》(王文錦),中華書局,2013。《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2012。《楊伯峻〈孟子譯注〉商榷》(白平),中華書局,2013。《楚辭譯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呂氏春秋譯注》(張雙棣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61~2014。《史記》(韓兆琦譯注),中華書局,2007。《春秋繁露》(張世亮等譯注),中華書局,2012。《全唐詩》(彭定求等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唐詩一萬首精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唐宋詞鑒賞辭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李商隱詩集疏注》(葉蔥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李清照全詞》(劉瑜編),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紅樓夢》(周書文點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熊十力選集》(景海峰編),吉林出版社,2005。梁漱溟:《人心與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熊十力:《論六經(jīng)·中國歷史講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熊十力: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熊十力:《新唯識論》,商務印書館,2010。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2006。國學大師叢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Ⅲ.歷史和思想文化
卜正民等:《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古偉瀛等譯,新星出版社,2005。馮天瑜:《“封建”考論》(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哈維:《后現(xiàn)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閻嘉譯,商務印書館,2013。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侯家駒:《中國經(jīng)濟史》,新星出版社,2008。胡寄窗:《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98。霍奇遜:《經(jīng)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高偉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金觀濤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增訂本),法律出版社,2011。金觀濤等:《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林毓生:《中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芒圖:《十八世紀產(chǎn)業(yè)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yè)初期的概況》,楊人楩等譯,商務印書館,1983。考茨基:《唯物主義歷史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庫諾:《馬克思的歷史、社會和國家學說》,袁志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帕特森:《馬克思的幽靈——和考古學家會話》,何國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斯考森:《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歷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馬春文等譯,長春人民出版社,2006。宋鴻兵:《貨幣戰(zhàn)爭》,中信出版社,2007。唐慶增:《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商務印書館,2011。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熊彼特:《經(jīng)濟分析史》,楊敬年等譯,商務印書館,2001、2011。程恩富:《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思想史》第1~5卷,東方出版中心,2006。張一兵:《資本主義理解史》第1~6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張之洞:《勸學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Ⅳ.政治和哲學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7.阿爾都塞:《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陳越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阿爾都塞:《保衛(wèi)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1984、2010。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鄧正來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jīng)濟秩序》,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鮑德里亞:《生產(chǎn)之鏡》,仰海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鮑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伯恩斯坦:《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理論》,馬元德等譯,東方出版社,1989。布哈林:《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譯,人民出版社,1983。布洛維:《公共社會學》,沈原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程恩富等:《論推進中國經(jīng)濟學現(xiàn)代化的學術原則——主析“馬學”、“西學”與“國學”之關系》,《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4期。德賽:《馬克思的復仇——資本主義的復蘇和蘇聯(lián)集權社會主義的滅亡》,江澄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費徹爾:《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從經(jīng)濟學批判到世界觀》,趙玉蘭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葛蘭西:《實踐哲學》,徐崇溫譯,重慶出版社,1990。戈爾巴喬夫等:《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廣松涉:《物象化論的構圖》,彭曦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豪斯曼:《經(jīng)濟學的哲學》,丁建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郝敬之:《整體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59。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洪銀興:《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私人資本及其收入的屬性——馬克思資本理論的現(xiàn)代應用》,《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論和解讀政治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簡新華等:《論社會主義資本理論的幾個難題》,《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03年第4期。簡新華:《再論“資本中性論”——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國經(jīng)濟問題》2004年第4期。梅洛蒂:《馬克思與第三世界》,高铦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拉布里奧拉:《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楊啟潾等譯,人民出版社,1984。勞斯:《知識與權力——走向科學的政治哲學》,盛曉明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劉永佶:《勞動主義》,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11。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9。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白錫堃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柯爾施:《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階級運動》,熊子云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王南湜等譯,重慶出版社,1989。梅扎羅斯:《超越資本——關于一種過渡理論》,鄭一明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牟宗三:《歷史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奈格里:《〈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張梧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注釋本)》,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注釋本)》,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錢廣華:《開放的康德哲學——重讀“物自體”》,《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榮兆梓:《資本一般與公有資本》,《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0期。施韋卡特:《反對資本主義》,李智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施密特:《歷史和結構——論黑格爾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歷史學說》,張偉譯,重慶出版社,1993。孫中山:《三民主義》,九州出版社,2011。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孫正聿等:《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孫正聿:《“現(xiàn)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孫正聿:《〈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期。王東:《馬克思學新奠基——馬克思哲學新解讀的方法論導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吳宣恭:《從生產(chǎn)關系的主導因素探討中國經(jīng)濟學的主線》,《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0年第1期。吳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決途徑》,《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10年第11期。西美爾:《貨幣哲學》,陳戎女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顏一等譯,商務印書館,2003。仰海峰:《形而上學批判——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前提及當代效應》,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楊志:《論資本的二重性——兼論我國公有資本的本質(zh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2。姚順良:《馬克思“三大社會形式”理論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對<大綱>解讀的兩個“貫穿”和一個拒斥》,《現(xiàn)代哲學》2011年第1期。俞吾金:《從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爾的“理性的狡計”》,《哲學研究》2010年第8期。俞吾金:《被遮蔽的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Ⅴ.方法論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2013.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trans.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Leontief,Wassily.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9.阿爾都塞等:《讀〈資本論〉》,李其慶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何懷遠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艾克納:《經(jīng)濟學為什么還不是一門科學》,李敏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貝洛菲爾等:《重讀馬克思——歷史考證版之后的新視野》,徐素華譯,東方出版社,2010。波普爾:《歷史主義貧困論》,何林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杜汝楫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波普爾:《科學發(fā)現(xiàn)的邏輯》,查汝強等譯,科學出版社,1986。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舒煒光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布勞格:《經(jīng)濟學方法論》,石士鈞譯,商務印書館,1992。布朗等:《批判實在論與馬克思主義》,陳靜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丁堡駿:《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理論定位——兼與王峰明先生商榷》,《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0年第10期。凡勃倫:《科學在現(xiàn)代文明中的地位》,張林等譯,商務印書館,2008。廣松涉:《資本論的哲學》,鄧習議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漢茲:《開放的經(jīng)濟學方法論》,段文輝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黃宗智:《經(jīng)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jīng)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科斯:《論經(jīng)濟學和經(jīng)濟學家》,羅君麗等譯,格致出版社,2010。李建平:《〈資本論〉第一卷辯證法探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林崗:《論〈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方法和分析范式》,《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2年第6期。劉炯忠:《馬克思的方法論與系統(tǒng)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劉召峰:《〈資本論〉中的“二重性”學說探論》,《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期。門格爾:《經(jīng)濟學方法論探究》,姚中秋譯,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米塞斯:《經(jīng)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粱小民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1。內(nèi)田弘:《新版〈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王青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裴宏:《實體與形式對偶的勞動價值論》,《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2年第1期。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王憲鈿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瓊·羅賓遜:《經(jīng)濟哲學》,安佳譯,商務印書館,2011。蒲魯東:《貧困的哲學》,余叔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斯蒂德曼等:《價值問題的論戰(zhàn)》,陳東威譯,商務印書館,1990。默斯托:《馬克思的〈大綱〉——〈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150年》,閆月梅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唐正東:《從斯密到馬克思——經(jīng)濟哲學方法的歷史性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王亞南:《〈資本論〉的方法》,《經(jīng)濟研究》1962年第12期。王亞南:《再論〈資本論〉的方法》,《哲學研究》1963年第3期。王峰明:《馬克思經(jīng)濟學假設的哲學方法論辨析——以兩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問題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威廉姆·肖:《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阮仁慧等譯,重慶出版社,2007。維哥德斯基:《〈剩余價值學說史〉在馬克思經(jīng)濟學遺產(chǎn)中的地位》,何易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5。吳宣恭:《“人力資本”概念悖論分析》,《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05年第10期。謝富勝等:《人力資本理論與勞動力價值》,《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8期。謝爾蓋耶維奇:《卡爾·馬克思的偉大發(fā)現(xiàn)——勞動二重性學說的方法論作用》,雎國余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韓宏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許光偉:《實體與形式對偶說的邏輯不足和拓展方向——與裴宏博士商榷》,《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3年第11期。許光偉:《〈資本論〉中具有怎樣的二重性學說——與劉召峰博士的幾點交流》,《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6期。伊林柯夫:《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孫開煥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張五常:《經(jīng)濟解釋——張五常經(jīng)濟論文選》,商務印書館,2000。Ⅵ.經(jīng)濟理論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 386-405.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白暴力:《財富勞動與價值——經(jīng)濟學理論基礎的重構》,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3。布雷弗曼:《勞動與壟斷資本——二十世紀中勞動的退化》,方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陳其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陳其人:《李嘉圖經(jīng)濟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陳其人:《亞當·斯密經(jīng)濟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何新:《反主流經(jīng)濟學》,時事出版社,2010。胡鈞:《〈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論從〈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1年第3期。胡培兆:《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的主流地位不可動搖》,《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3年第3期。萊博維奇:《超越〈資本論〉——馬克思的工人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崔秀紅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7。杰弗·霍奇森(霍奇遜):《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一種剝削理論》,于樹生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霍奇遜:《演化與制度——論演化經(jīng)濟學和經(jīng)濟學的演化》,任榮華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科斯:《論生產(chǎn)的制度結構》,盛洪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3。蘭格:《社會主義經(jīng)濟理論》,王宏昌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雷諾茲:《經(jīng)濟學的三個世界》,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李達:《經(jīng)濟學大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李建德:《經(jīng)濟制度演進大綱》,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0。柳欣:《資本理論——有效需求與貨幣理論》,人民出版社,2003。盧森堡:《資本積累論》,彭塵舜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9。盧森貝:《〈資本論〉注釋》,趙木齋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3。瓊·羅賓遜:《經(jīng)濟學論文集》,顧準譯,商務印書館,1984。曼德爾:《晚期資本主義》,馬清文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孟捷等:《金融資本與“階級—壟斷地租”——哈維對資本主義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米克:《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第二版),陳彪如譯,商務印書館,1979。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汪丁?。骸缎抡谓?jīng)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沈越:《論古典經(jīng)濟學的市民性質(zhì)——馬克思市民理論再探討》,《經(jīng)濟研究》2013年第5期。斯拉法:《用商品生產(chǎn)商品——經(jīng)濟理論批判緒論》,巫寶三譯,商務印書館,1963。榮兆梓等:《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多樣化通論》,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1。榮兆梓:《企業(yè)制度:平等與效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王亞南:《中國經(jīng)濟原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論企業(yè)簽約與市場簽約》,段毅才等譯,商務印書館,2002(Free Press,1985)。吳宣恭:《論作為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chǎn)方式范疇》,《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3年第3期。許光偉:《論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協(xié)同創(chuàng)造價值——關于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現(xiàn)代化的一般思考》,《當代經(jīng)濟科學》2003年第2期。許光偉:《再論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協(xié)同——從馬克思的協(xié)作理論說起》,《制度經(jīng)濟學研究》2004年第1期。許光偉:《中國國有企業(yè)歷史特性分析》,《經(jīng)濟評論》2008年第1期。許光偉:《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角度再談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改革開放30年成功實踐的理論啟示》,《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08年第10期。許光偉:《生產(chǎn)要素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建構性分析——實踐邏輯域中的思考》,《經(jīng)濟學家》2012年第8期。許光偉:《發(fā)生學與中國經(jīng)濟學建構:一個引論》,《中國經(jīng)濟問題》2013年第2期。楊繼國:《價值運行論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楊繼國:《論虛擬經(jīng)濟的特殊“供求規(guī)律”》,《廈門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楊小凱:《經(jīng)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張定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余斌:《45個十分鐘讀懂〈資本論〉——余斌的解說》,東方出版社,2011。張忠任:《數(shù)理政治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6。Ⅶ.其他
艾凱:《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兩難》,王宗昱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第三版),王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許光偉:《馬克思企業(yè)理論:現(xiàn)代范式》,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2007。《馬克思主義思想辭典》,陳叔平等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新帕爾格雷夫經(jīng)濟學大辭典》,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6。《伯恩斯坦文選》,殷敘彝編譯,人民出版社,2008。《拉法格文選》,人民出版社,1985。《盧卡奇自傳》(杜章智編),李渚青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王亞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衛(wèi)興華自選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嚴復集》,中華書局,1986。許光偉_百度百科
許光偉[1] (概述圖來源[2] ),《保衛(wèi)〈資本論〉》一書作者。[3] 當下一位寫作風格特立獨行的歷史經(jīng)濟工作者、研究者。[4-5] 1971年8月生于安徽滁州。[2] 工作于江西財經(jīng)大學,教授[1] 、碩士生導師[6-7] 。涉獵《資本論》[1] 、當代中國經(jīng)濟[1] 、企業(yè)理論等多個研究領域與專業(yè)方向。[1] 目前從事中國經(jīng)濟學研究。[2]
本著“多路進,狹路退”的治學理念,醞釀了十載,運思了十年[8] ,于2014年底推出學術成果《保衛(wèi)〈資本論〉》[9] ,副標題:經(jīng)濟形態(tài)社會理論大綱[3] 。其貫串了許光偉教授的前期成果[10-11] :各個研究路徑和類型的學術論文[12] ,貫串其所喜愛之歷史和文化。[9] 由于信奉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和而不同”,致力于書寫“學術整史”邏輯[13] ,于是演繹出“國學馬克思主義[13] + 中國經(jīng)濟學”[14] 的相生相克[15-16] 的經(jīng)濟思維來[14] ,使學術呼吁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話語行動。
胡日暢 2022-04-12 23:51 海德格爾
M32****4121 2022-04-12 23:59 明代詩人錢鶴灘《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