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jīng)的作者是誰????
請問一下水經(jīng)<愛尬聊_創(chuàng)建詞條>的作者是誰啊?在線等。。
ty_130619993 2022-04-13 03:55 水經(jīng)注疏書名。作者楊守敬,字惺吾,晚號鄰蘇老人,湖北宜都陸城鎮(zhèn)人,清末民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藏書家?!端?jīng)注疏》是楊守敬與門人熊會貞歷時數(shù)十年寫成。《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為《水經(jīng)》所作的注文?!端?jīng)》全書一萬余字,而《水經(jīng)注》40卷字數(shù)超出《水經(jīng)》二十余倍,名為注釋《水經(jīng)》,實則以《水經(jīng)》為綱,自成巨著。酈道元在注文中糾正了《水經(jīng)》的許多錯誤,并指出文獻引用處的正誤。由于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勢,酈道元的足跡未能到達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錯誤。酈書傳至宋初,已缺5卷,后有人將剩下的35卷析為40卷,又迭經(jīng)傳抄翻刻,《水經(jīng)注》遂失其真。有的章節(jié)誤簡奪訛十分嚴重,幾至難以辨讀,深為學者所病。明清兩代學者,十分重視《水經(jīng)注》理工作。明代朱謀瑋著有《水經(jīng)注箋》,清初顧炎武、顧祖禹、閻若璩、胡渭等人又治《水經(jīng)注》。在此基礎(chǔ)上,乾隆年間更有全祖望、趙一清、戴震三人全力以赴,各成專書。光緒年間,又有王先謙匯列全、趙、戴三家校語,參考其他研究成果,撰成《合校水經(jīng)注》。他們不但從大體上分清了先前被混淆的經(jīng)文與注文,補齊了脫佚的5卷《水經(jīng)注》佚文,而且糾正了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原有的不少錯誤,《水經(jīng)注》已逐步接近原貌。然而,上述諸家仍存在不少問題。楊守敬乃與門人熊會貞發(fā)憤編撰《水經(jīng)注疏》,其體例、大小綱領(lǐng)皆由楊守敬擬定。《水經(jīng)注疏》初成時,楊守敬已六十六歲,深恐一旦離世,書稿不能傳之于后,“因先刻其圖,又即疏中之最有關(guān)系者刺出為《水經(jīng)注疏要刪》?!?《水經(jīng)注疏要刪?自序》)由于《水經(jīng)注疏要刪》的出版工作做得匆忙、謬誤較多,另一方面《水經(jīng)注疏要刪》出書后楊守敬仍繼續(xù)對《水經(jīng)注疏》初稿反復進行磨勘,故又有《水經(jīng)注疏要刪》的《補遺》、《續(xù)補》和《再續(xù)補》的刊出,而《水經(jīng)注疏》原稿至楊守敬去世前,仍未出版。此后,熊會貞繼承師志,繼續(xù)編纂。至1936年熊會貞去世,《水經(jīng)注疏》雖有定稿,仍未能刊出。熊會貞臨終曾囑托同鄉(xiāng)好友李子魁整理出版該書,1948年李子魁在宜都各界的捐助下刊出《水經(jīng)注疏》第一卷。1955年,《水經(jīng)注疏》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影印出版,至1957年全書40卷出齊,共21冊,附原稿之一(殘卷),稿本是1954年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從武漢藏書家徐行可處購得。1971年,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楊熊合撰水經(jīng)注疏》40卷,用的是前中央圖書館所藏《水經(jīng)注疏》另一稿本。 《水經(jīng)注疏》吸取歷代《水經(jīng)注》的研究成果,以朱謀瑋《水經(jīng)注箋》為正文,考證精詳,疏之有據(jù)。如《水經(jīng)注?河水五》:“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言非其狩地?!睏钍鼐础妒琛肺闹赋?,事出《左傳》,并說《左傳》末句作“非其地也”,同時還引杜預注云:“河陽屬晉,非王狩地。”接著《注》文云:“服虔、賈逵曰:河陽,溫也。”《疏》文指出:“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曰:‘河陽,晉之溫也。’《谷梁傳》云:‘溫,河陽也?!史?、賈有此說?!庇辛藯钍鼐吹摹妒琛肺?,才使《注》文所述史實,讓讀者能夠透徹地了解。 《水經(jīng)注疏》博采群籍,相互參證,對前人之失多所指正。疏文中屢有“失考”、“失誤”、“酈所見之圖籍有誤”等語,態(tài)度明確。如《水經(jīng)注?江水三》:“北對舉口,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睏钍鼐粗赋觯骸傲河窭K《瞥記》:‘定四年,柏舉之戰(zhàn),《左》《谷》作“舉”,《公羊》作“莒”’,蓋古以音同通借。酈氏謂仲雍作‘莒’為非,失考?!?在《水經(jīng)注疏》中,“凡酈氏所引之書,皆著出典。”(《水經(jīng)注疏要刪?自序》)如《水經(jīng)注?江水二》:“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猿鳴三聲淚沾裳”一段文字是對長江三峽生動逼真的描述,精彩絕倫,歷來為古今文人學士所傳誦,一般認為是酈道元本人所撰寫?!妒琛肺膭t指出:“自三峽七百里”句至“淚沾裳”句共一百八十多字,引自盛弘之的《荊州記》,引文見《太平御覽》卷五十三。 楊守敬《水經(jīng)注疏》問世后,深受輿地學者的推崇。汪辟疆評價它“抉擇精審,包孕宏富。前修是者,片長必錄,非者必嚴加繩正,至于期當;其引而未申者,稽考不厭其詳。故精語絡繹,神智煥發(fā),真集向來治酈《注》之大成也”(《明清兩代整理〈水經(jīng)注〉之總成績》)。
360U3123639971 2022-04-13 03:57 ?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一提到以河流水系為綱而寫就的古代歷史地理名著,都會毫不含糊地說出這是《水經(jīng)注》。而至于《水經(jīng)》,恐怕不少人感到陌生。其實,它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地理書,雖然它的內(nèi)容比較簡略,僅記述了137條河流。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就是替它作注的。從封建正統(tǒng)的觀點來看,它是“經(jīng)”,其地位比“注”要高得多。然而,它的作者卻不像酈道元那樣享有盛名。究其原因,與不知其作者為何人關(guān)系很大。到目前為止,關(guān)于《水經(jīng)》作者之爭,三家相持己說,難分高低。 桑欽說。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要算唐朝唐玄宗時編的《唐六典》,其上曰:“桑欽《水經(jīng)》,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敝?,《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和《宋史·藝文志》等,均認為《水經(jīng)》的作者是桑欽。桑欽何時人?鄭樵根據(jù)李淑的《邯鄲書目》,認為他是漢人?!犊S讀書志》則進一步指出:“桑欽,漢成帝時人?!钡撬麄兏鶕?jù)何書得出這種結(jié)論,不得而知。雖然《直齋書錄解題》認為它“言成帝時人,當有所據(jù)”,但究竟“所據(jù)”何書,《直齋書錄解題》也未作說明。今查《漢書·儒林傳》,上載:“《古文尚書》,涂惲授河南桑欽君長。”說明西漢之時確有桑欽其人。但是桑欽是否著過《水經(jīng)》呢?不少學者提出異議。其一,《漢書·儒林傳》只載他傳《古文尚書》之事,沒有提到他撰《水經(jīng)》。唐人顏師古在為《漢書》作注時,也沒有提及桑欽是漢成帝時人,曾著過《水經(jīng)》之事。其二,即令桑欽是漢成帝時人,那么他著的《水經(jīng)》亦當為西漢末年的作品。我們知道,班固在東漢時根據(jù)劉歆《七略》作了一篇《藝文志》,西漢末年劉向、揚雄的書,班固都替他補入,為什么單單遺漏桑欽的《水經(jīng)》呢?要說班固沒有見到桑欽的《水經(jīng)》,也不太可能。因為《漢書·地理志》中,其中有七處引了桑欽的說法。其三,如果《水經(jīng)》是桑欽作品的話,那么酈道元在500年后替桑欽作注,又在注文中引用桑欽的不少話,為何在序文里不提桑欽呢?因此宋人姚寬在《西溪叢話》中推測:《水經(jīng)》“恐非桑欽撰”,桑欽“當別有書也”。清人胡渭在《禹貢錐指·例略》中斷言:“《水經(jīng)》非桑作,……欽所撰名《地理志》,不名《水經(jīng)》也。”也有學者認為桑欽也未作《地理志》,班固《漢書·地理略》所引的桑欽的話,是從桑欽傳授的《古文尚書》中轉(zhuǎn)引過來的。因為《漢書·地理志》中所引桑欽說的絳、沸、漯、汶、弱、濾等水名,無一不見于《漢書·禹貢》。 桑欽著《水經(jīng)》之說雖然基本上被否定,但是,現(xiàn)在還有不少學者仍承認《水經(jīng)》為桑欽所撰。如吳澤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王國維校的《水經(jīng)注?!返摹扒把浴敝芯统诌@種觀點。 郭璞說。最早說郭璞作《水經(jīng)》的是《舊唐書·經(jīng)籍志》,其曰:“《水經(jīng)》三卷,郭璞撰?!薄缎绿茣に囄闹尽穭t含糊其辭,曰:“桑欽《水經(jīng)》三卷,一作郭璞撰?!蹦纤文┠甑耐鯌朐谄渌摹独W紀聞》中載:“《水經(jīng)》所載及魏晉,疑出于璞?!痹瘹W陽玄則肯定《水經(jīng)》是郭璞所著,他把郭璞與酈道元并舉,在他的《補正水經(jīng)序》中曰:“借日《舊唐志》可據(jù),則作者南人,注者北人;在唐時皆在此疆彼界之殊,又焉知其詳略異同,不限于一時聞見之所逮?!边€把郭璞、酈道元與作《補正水經(jīng)》的金朝禮部郎中蔡珪并提。這樣一來,元明之時,不少文人學者在他們的著述里皆日郭璞寫過《水經(jīng)》。 郭璞是東晉的學者,他曾注過《山海經(jīng)》。說他作《水經(jīng)》的理由是:一、《水經(jīng)》中有許多西漢以后的地名,這些地名當然不可能是西漢時桑欽所能預知的。為此,唐人杜佑在《通典》中斷定《水經(jīng)》是東漢順帝以后的人所纂定。二、《水經(jīng)》中也有許多魏晉的地名,因此王應麟疑為晉人郭璞所作。不過不少研究者提出不同意見。閻若璩首先發(fā)難,他在《尚書古文疏證》中說《水經(jīng)》不是郭璞所作。后來趙一清又詳細論證,認為《水經(jīng)》不可能是郭所作。綜合各家意見,否定郭璞著《水經(jīng)》的理由大體上是:一、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常引用郭璞之說,假如《水經(jīng)》是由郭璞所撰,那么酈道元為經(jīng)作注,不必直呼郭璞之名。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自序》中,也只字未提郭璞著《水經(jīng)》之事。二、《水經(jīng)》經(jīng)過全(祖望)、趙(一清)、戴(震)三家分別整理后,真本《水經(jīng)》并無西晉時的地名。 三國時人所作說。杜佑在《通典》中列舉出《水經(jīng)》經(jīng)文中有壽張、臨濟、胡陸、永安四個縣名,這四個縣是東漢時所改稱,從而斷定《水經(jīng)》是東漢順帝以后人所撰,自此以后,不少學者按這一線索加以深入研究。清代乾隆年間,全祖望在他的五校本《水經(jīng)注》中題詞曰:“《水經(jīng)》為三國時人所作。”以后楊守敬在所著的《水經(jīng)注疏》凡例中直接認為是三國魏人所作。他們的理由是:從《水經(jīng)》所載的地名看,大抵是三國人所作。如涪水條中,稱廣漢為廣魏,這是漢以后才有的名字;鐘水條中,稱晉寧為魏寧,這顯然在晉以前寫成,因為魏寧在晉太康元年便改為晉寧。上不逮漢,下不及晉初,當屬魏人所纂無疑。從經(jīng)文大量記載三國魏國舊事看,《水經(jīng)》當屬魏人所作。如法水經(jīng)載東過魏興安陽縣南,魏興是曹氏所立之郡;建安十九年曹操遏淇水,東入白溝,經(jīng)文載其事。類似這樣的例子,經(jīng)文中還很多。充分證明《水經(jīng)》是三國魏人所作。至于作者姓名如何?生平如何?這還是一個謎。即使是相信《水經(jīng)》是三國時所作的學者,也不能說個大概。 (江波)
放風箏的好天氣 2022-04-13 04:05 以此憂傷漁歌結(jié)果,渲染了凄涼苦澀的氣氛,表現(xiàn)了山水雖美,世上猶有貧苦勞累的人的思想感情。
星宇藍冰#p#herysky# 2022-04-13 04:06 飄萍身世幾經(jīng)秋, 歲月摧人已白頭。 煙云舒望眼, 滿肩風雨帶輕愁。 斜陽古道迷歸路, 芳草天涯憶舊游。 故園春深鄉(xiāng)夢遠, 情多心殘怯登樓。: 盧振寰 字號: 字振寰,以字行,一作鎮(zhèn)寰,別號浮山居士 年代: 近現(xiàn)代簡介: 盧振寰 (1886-19)字振寰,以字行,一作鎮(zhèn)寰,別號浮山居士,廣東博羅人。原為裱畫工人。凡山水、花卉物無不工。畫工北派,學馬遠、夏珪,得其神似。中年與趙浩公共同提倡北宗畫,設(shè)山南畫社,造就人材不鮮。又與同志發(fā)起廣州市國畫研。先后於廣州、香港、汕頭、潮安各地舉行畫展,均獲好評。歷任廣州市美術(shù)學校教授、廣州市展覽會評選委員、美協(xié)會員。著有北宗畫法。
若水咿 2022-04-13 04:10 《水經(jīng)》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記載全國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水經(jīng)注》的作者是酈道元
ty_128468255 2022-04-13 04:11 1. 《水經(jīng)》 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秦代《水經(jīng)》,這是后人給取的名字。它附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末,全文近500字,描述26條水道的發(fā)源地、流向和歸宿。敘述的基本地理事實與《漢志》及《水經(jīng)》沒有矛盾。所記水道分布范圍,大體與秦帝國疆域相一致。它所包含的某些水道,如涇水、溫水、白水、(不是漢代《水經(jīng)》中的溫水和白水),甚至連漢代《水經(jīng)》都未著錄。秦代《水經(jīng)》中記載了26條水道,比起只記述了9條主要河流的《禹貢》篇來,有了很大的進步。 漢朝滅亡秦朝后,也很重視水利工程建設(shè),并投入很大力量治理黃河。出現(xiàn)了召信臣、王景等有名的水利專家。同時也出現(xiàn)了漢末《水經(jīng)》這樣的水文地理著作。 漢末《水經(jīng)》是一部爭議較多的作品,它的寫作年代和作者,至今仍無定論。由于酈道元注《水經(jīng)》時,沒有注明《水經(jīng)》的作者,至使后來的疑難增多。漢末《水經(jīng)》,按《唐六典注》的說法是共記水道“百三十七”,每條水道各成一篇,并附《禹貢山水澤地所在》60條。描述時,以水道為綱,記述每條水道的發(fā)源地、流向、流經(jīng)地區(qū)、歸宿、主支流的分布關(guān)系等,從而較完整地反映了全國各地的河流水系概貌。原書已失,幸賴酈道元為它作注而存于《水經(jīng)注》中,流傳至今。但只有123篇,比《唐六典注》講的少14篇。所記水道,繁簡不等,并有一些錯誤。酈道元作注時,曾糾正60余處。以濁漳、清漳兩水為例,濁漳水較詳細,清漳水簡略。這與河流長度有關(guān),河流長,流過的地方多,記述自然也多。河流短,流過的地方少,記述自然簡略。 漢末《水經(jīng)》與秦代《水經(jīng)》比較,又有了進步。以水道數(shù)目論,為秦代《水經(jīng)》的5倍多,以字數(shù)論,約為秦代《水經(jīng)》的20倍?!端?jīng)》所引河流137條,共7000余字,而《水經(jīng)注》所引河流多達5000條以上,達30.3萬余字,共40卷?!端?jīng)》所述水道源流,相對簡略,而酈注則逐一記述河流源頭、流經(jīng)地區(qū)、流域地形、水文、氣候、土壤、礦藏、農(nóng)業(yè)、水利、地理沿革、歷史故事、碑刻題記等,旁征博引,詳加考證,引用書籍多達437種。《水經(jīng)》和《水經(jīng)注》為我國的古代的水文地理學留下了豐富的考證資源。 《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為《水經(jīng)》所作的注文,共40卷,全文超過《水經(jīng)》20余倍,涉及的河流近于《水經(jīng)》的10倍。《水經(jīng)注》以河川為綱,記述的內(nèi)容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農(nóng)業(yè)地理等。此外,也有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資料。《水經(jīng)注》描述的地域范圍,大體上是西漢王朝的轄境,部分涉及域外,例如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南半島以及朝鮮半島。 《水經(jīng)注》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獻達470余種,金石碑刻達350余種,另有大量未指明來源的地圖、方志、歌謠、諺語等。他所引用的文獻、碑刻等大部分已遺失,由于他的引用才保存至今。酈道元十分重視實地考察,每到一處便“訪讀搜集”,觀察水道分布、水利設(shè)施及其流經(jīng)地區(qū)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xiàn)象,全書許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糾正了《水經(jīng)》的許多錯誤,并指出文獻引用處的正誤。由于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勢,酈道元的足跡未能到達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錯誤。 《水經(jīng)注》資料豐富,語言生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時在歷史學、金石學、語言學和文學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 2. 《水經(jīng)》,《煎茶水記》(下簡稱為《煎》)是唐代張又新所撰的一部茶書,《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皆有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著錄此書,題曰:“唐張又新撰?!笥腥~清臣《述煮茶泉品》一篇……清臣所記,稱又新此書為《水經(jīng)》。案《太平廣記》三百九十九卷引此書,亦稱《水經(jīng)》,或初名《水經(jīng)》,后來改題,以別酈道元所志歟?”(參考:陳亮、王勇 “《水經(jīng)》亦屢讀”中的《水經(jīng)》,《水經(jīng)》同名異書考辨)
ty_130619993 2022-04-13 03:55 水經(jīng)注疏書名。作者楊守敬,字惺吾,晚號鄰蘇老人,湖北宜都陸城鎮(zhèn)人,清末民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藏書家?!端?jīng)注疏》是楊守敬與門人熊會貞歷時數(shù)十年寫成。《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為《水經(jīng)》所作的注文?!端?jīng)》全書一萬余字,而《水經(jīng)注》40卷字數(shù)超出《水經(jīng)》二十余倍,名為注釋《水經(jīng)》,實則以《水經(jīng)》為綱,自成巨著。酈道元在注文中糾正了《水經(jīng)》的許多錯誤,并指出文獻引用處的正誤。由于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勢,酈道元的足跡未能到達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錯誤。酈書傳至宋初,已缺5卷,后有人將剩下的35卷析為40卷,又迭經(jīng)傳抄翻刻,《水經(jīng)注》遂失其真。有的章節(jié)誤簡奪訛十分嚴重,幾至難以辨讀,深為學者所病。明清兩代學者,十分重視《水經(jīng)注》理工作。明代朱謀瑋著有《水經(jīng)注箋》,清初顧炎武、顧祖禹、閻若璩、胡渭等人又治《水經(jīng)注》。在此基礎(chǔ)上,乾隆年間更有全祖望、趙一清、戴震三人全力以赴,各成專書。光緒年間,又有王先謙匯列全、趙、戴三家校語,參考其他研究成果,撰成《合校水經(jīng)注》。他們不但從大體上分清了先前被混淆的經(jīng)文與注文,補齊了脫佚的5卷《水經(jīng)注》佚文,而且糾正了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原有的不少錯誤,《水經(jīng)注》已逐步接近原貌。然而,上述諸家仍存在不少問題。楊守敬乃與門人熊會貞發(fā)憤編撰《水經(jīng)注疏》,其體例、大小綱領(lǐng)皆由楊守敬擬定。《水經(jīng)注疏》初成時,楊守敬已六十六歲,深恐一旦離世,書稿不能傳之于后,“因先刻其圖,又即疏中之最有關(guān)系者刺出為《水經(jīng)注疏要刪》?!?《水經(jīng)注疏要刪?自序》)由于《水經(jīng)注疏要刪》的出版工作做得匆忙、謬誤較多,另一方面《水經(jīng)注疏要刪》出書后楊守敬仍繼續(xù)對《水經(jīng)注疏》初稿反復進行磨勘,故又有《水經(jīng)注疏要刪》的《補遺》、《續(xù)補》和《再續(xù)補》的刊出,而《水經(jīng)注疏》原稿至楊守敬去世前,仍未出版。此后,熊會貞繼承師志,繼續(xù)編纂。至1936年熊會貞去世,《水經(jīng)注疏》雖有定稿,仍未能刊出。熊會貞臨終曾囑托同鄉(xiāng)好友李子魁整理出版該書,1948年李子魁在宜都各界的捐助下刊出《水經(jīng)注疏》第一卷。1955年,《水經(jīng)注疏》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影印出版,至1957年全書40卷出齊,共21冊,附原稿之一(殘卷),稿本是1954年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從武漢藏書家徐行可處購得。1971年,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楊熊合撰水經(jīng)注疏》40卷,用的是前中央圖書館所藏《水經(jīng)注疏》另一稿本。 《水經(jīng)注疏》吸取歷代《水經(jīng)注》的研究成果,以朱謀瑋《水經(jīng)注箋》為正文,考證精詳,疏之有據(jù)。如《水經(jīng)注?河水五》:“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言非其狩地?!睏钍鼐础妒琛肺闹赋?,事出《左傳》,并說《左傳》末句作“非其地也”,同時還引杜預注云:“河陽屬晉,非王狩地。”接著《注》文云:“服虔、賈逵曰:河陽,溫也。”《疏》文指出:“史記?周本紀?集解》引賈逵曰:‘河陽,晉之溫也。’《谷梁傳》云:‘溫,河陽也?!史?、賈有此說?!庇辛藯钍鼐吹摹妒琛肺?,才使《注》文所述史實,讓讀者能夠透徹地了解。 《水經(jīng)注疏》博采群籍,相互參證,對前人之失多所指正。疏文中屢有“失考”、“失誤”、“酈所見之圖籍有誤”等語,態(tài)度明確。如《水經(jīng)注?江水三》:“北對舉口,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睏钍鼐粗赋觯骸傲河窭K《瞥記》:‘定四年,柏舉之戰(zhàn),《左》《谷》作“舉”,《公羊》作“莒”’,蓋古以音同通借。酈氏謂仲雍作‘莒’為非,失考?!?在《水經(jīng)注疏》中,“凡酈氏所引之書,皆著出典。”(《水經(jīng)注疏要刪?自序》)如《水經(jīng)注?江水二》:“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猿鳴三聲淚沾裳”一段文字是對長江三峽生動逼真的描述,精彩絕倫,歷來為古今文人學士所傳誦,一般認為是酈道元本人所撰寫?!妒琛肺膭t指出:“自三峽七百里”句至“淚沾裳”句共一百八十多字,引自盛弘之的《荊州記》,引文見《太平御覽》卷五十三。 楊守敬《水經(jīng)注疏》問世后,深受輿地學者的推崇。汪辟疆評價它“抉擇精審,包孕宏富。前修是者,片長必錄,非者必嚴加繩正,至于期當;其引而未申者,稽考不厭其詳。故精語絡繹,神智煥發(fā),真集向來治酈《注》之大成也”(《明清兩代整理〈水經(jīng)注〉之總成績》)。
360U3123639971 2022-04-13 03:57 ?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一提到以河流水系為綱而寫就的古代歷史地理名著,都會毫不含糊地說出這是《水經(jīng)注》。而至于《水經(jīng)》,恐怕不少人感到陌生。其實,它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地理書,雖然它的內(nèi)容比較簡略,僅記述了137條河流。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就是替它作注的。從封建正統(tǒng)的觀點來看,它是“經(jīng)”,其地位比“注”要高得多。然而,它的作者卻不像酈道元那樣享有盛名。究其原因,與不知其作者為何人關(guān)系很大。到目前為止,關(guān)于《水經(jīng)》作者之爭,三家相持己說,難分高低。 桑欽說。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要算唐朝唐玄宗時編的《唐六典》,其上曰:“桑欽《水經(jīng)》,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敝?,《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和《宋史·藝文志》等,均認為《水經(jīng)》的作者是桑欽。桑欽何時人?鄭樵根據(jù)李淑的《邯鄲書目》,認為他是漢人?!犊S讀書志》則進一步指出:“桑欽,漢成帝時人?!钡撬麄兏鶕?jù)何書得出這種結(jié)論,不得而知。雖然《直齋書錄解題》認為它“言成帝時人,當有所據(jù)”,但究竟“所據(jù)”何書,《直齋書錄解題》也未作說明。今查《漢書·儒林傳》,上載:“《古文尚書》,涂惲授河南桑欽君長。”說明西漢之時確有桑欽其人。但是桑欽是否著過《水經(jīng)》呢?不少學者提出異議。其一,《漢書·儒林傳》只載他傳《古文尚書》之事,沒有提到他撰《水經(jīng)》。唐人顏師古在為《漢書》作注時,也沒有提及桑欽是漢成帝時人,曾著過《水經(jīng)》之事。其二,即令桑欽是漢成帝時人,那么他著的《水經(jīng)》亦當為西漢末年的作品。我們知道,班固在東漢時根據(jù)劉歆《七略》作了一篇《藝文志》,西漢末年劉向、揚雄的書,班固都替他補入,為什么單單遺漏桑欽的《水經(jīng)》呢?要說班固沒有見到桑欽的《水經(jīng)》,也不太可能。因為《漢書·地理志》中,其中有七處引了桑欽的說法。其三,如果《水經(jīng)》是桑欽作品的話,那么酈道元在500年后替桑欽作注,又在注文中引用桑欽的不少話,為何在序文里不提桑欽呢?因此宋人姚寬在《西溪叢話》中推測:《水經(jīng)》“恐非桑欽撰”,桑欽“當別有書也”。清人胡渭在《禹貢錐指·例略》中斷言:“《水經(jīng)》非桑作,……欽所撰名《地理志》,不名《水經(jīng)》也。”也有學者認為桑欽也未作《地理志》,班固《漢書·地理略》所引的桑欽的話,是從桑欽傳授的《古文尚書》中轉(zhuǎn)引過來的。因為《漢書·地理志》中所引桑欽說的絳、沸、漯、汶、弱、濾等水名,無一不見于《漢書·禹貢》。 桑欽著《水經(jīng)》之說雖然基本上被否定,但是,現(xiàn)在還有不少學者仍承認《水經(jīng)》為桑欽所撰。如吳澤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王國維校的《水經(jīng)注?!返摹扒把浴敝芯统诌@種觀點。 郭璞說。最早說郭璞作《水經(jīng)》的是《舊唐書·經(jīng)籍志》,其曰:“《水經(jīng)》三卷,郭璞撰?!薄缎绿茣に囄闹尽穭t含糊其辭,曰:“桑欽《水經(jīng)》三卷,一作郭璞撰?!蹦纤文┠甑耐鯌朐谄渌摹独W紀聞》中載:“《水經(jīng)》所載及魏晉,疑出于璞?!痹瘹W陽玄則肯定《水經(jīng)》是郭璞所著,他把郭璞與酈道元并舉,在他的《補正水經(jīng)序》中曰:“借日《舊唐志》可據(jù),則作者南人,注者北人;在唐時皆在此疆彼界之殊,又焉知其詳略異同,不限于一時聞見之所逮?!边€把郭璞、酈道元與作《補正水經(jīng)》的金朝禮部郎中蔡珪并提。這樣一來,元明之時,不少文人學者在他們的著述里皆日郭璞寫過《水經(jīng)》。 郭璞是東晉的學者,他曾注過《山海經(jīng)》。說他作《水經(jīng)》的理由是:一、《水經(jīng)》中有許多西漢以后的地名,這些地名當然不可能是西漢時桑欽所能預知的。為此,唐人杜佑在《通典》中斷定《水經(jīng)》是東漢順帝以后的人所纂定。二、《水經(jīng)》中也有許多魏晉的地名,因此王應麟疑為晉人郭璞所作。不過不少研究者提出不同意見。閻若璩首先發(fā)難,他在《尚書古文疏證》中說《水經(jīng)》不是郭璞所作。后來趙一清又詳細論證,認為《水經(jīng)》不可能是郭所作。綜合各家意見,否定郭璞著《水經(jīng)》的理由大體上是:一、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常引用郭璞之說,假如《水經(jīng)》是由郭璞所撰,那么酈道元為經(jīng)作注,不必直呼郭璞之名。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自序》中,也只字未提郭璞著《水經(jīng)》之事。二、《水經(jīng)》經(jīng)過全(祖望)、趙(一清)、戴(震)三家分別整理后,真本《水經(jīng)》并無西晉時的地名。 三國時人所作說。杜佑在《通典》中列舉出《水經(jīng)》經(jīng)文中有壽張、臨濟、胡陸、永安四個縣名,這四個縣是東漢時所改稱,從而斷定《水經(jīng)》是東漢順帝以后人所撰,自此以后,不少學者按這一線索加以深入研究。清代乾隆年間,全祖望在他的五校本《水經(jīng)注》中題詞曰:“《水經(jīng)》為三國時人所作。”以后楊守敬在所著的《水經(jīng)注疏》凡例中直接認為是三國魏人所作。他們的理由是:從《水經(jīng)》所載的地名看,大抵是三國人所作。如涪水條中,稱廣漢為廣魏,這是漢以后才有的名字;鐘水條中,稱晉寧為魏寧,這顯然在晉以前寫成,因為魏寧在晉太康元年便改為晉寧。上不逮漢,下不及晉初,當屬魏人所纂無疑。從經(jīng)文大量記載三國魏國舊事看,《水經(jīng)》當屬魏人所作。如法水經(jīng)載東過魏興安陽縣南,魏興是曹氏所立之郡;建安十九年曹操遏淇水,東入白溝,經(jīng)文載其事。類似這樣的例子,經(jīng)文中還很多。充分證明《水經(jīng)》是三國魏人所作。至于作者姓名如何?生平如何?這還是一個謎。即使是相信《水經(jīng)》是三國時所作的學者,也不能說個大概。 (江波)
放風箏的好天氣 2022-04-13 04:05 以此憂傷漁歌結(jié)果,渲染了凄涼苦澀的氣氛,表現(xiàn)了山水雖美,世上猶有貧苦勞累的人的思想感情。
星宇藍冰#p#herysky# 2022-04-13 04:06 飄萍身世幾經(jīng)秋, 歲月摧人已白頭。 煙云舒望眼, 滿肩風雨帶輕愁。 斜陽古道迷歸路, 芳草天涯憶舊游。 故園春深鄉(xiāng)夢遠, 情多心殘怯登樓。: 盧振寰 字號: 字振寰,以字行,一作鎮(zhèn)寰,別號浮山居士 年代: 近現(xiàn)代簡介: 盧振寰 (1886-19)字振寰,以字行,一作鎮(zhèn)寰,別號浮山居士,廣東博羅人。原為裱畫工人。凡山水、花卉物無不工。畫工北派,學馬遠、夏珪,得其神似。中年與趙浩公共同提倡北宗畫,設(shè)山南畫社,造就人材不鮮。又與同志發(fā)起廣州市國畫研。先后於廣州、香港、汕頭、潮安各地舉行畫展,均獲好評。歷任廣州市美術(shù)學校教授、廣州市展覽會評選委員、美協(xié)會員。著有北宗畫法。
若水咿 2022-04-13 04:10 《水經(jīng)》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記載全國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水經(jīng)注》的作者是酈道元
ty_128468255 2022-04-13 04:11 1. 《水經(jīng)》 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秦代《水經(jīng)》,這是后人給取的名字。它附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末,全文近500字,描述26條水道的發(fā)源地、流向和歸宿。敘述的基本地理事實與《漢志》及《水經(jīng)》沒有矛盾。所記水道分布范圍,大體與秦帝國疆域相一致。它所包含的某些水道,如涇水、溫水、白水、(不是漢代《水經(jīng)》中的溫水和白水),甚至連漢代《水經(jīng)》都未著錄。秦代《水經(jīng)》中記載了26條水道,比起只記述了9條主要河流的《禹貢》篇來,有了很大的進步。 漢朝滅亡秦朝后,也很重視水利工程建設(shè),并投入很大力量治理黃河。出現(xiàn)了召信臣、王景等有名的水利專家。同時也出現(xiàn)了漢末《水經(jīng)》這樣的水文地理著作。 漢末《水經(jīng)》是一部爭議較多的作品,它的寫作年代和作者,至今仍無定論。由于酈道元注《水經(jīng)》時,沒有注明《水經(jīng)》的作者,至使后來的疑難增多。漢末《水經(jīng)》,按《唐六典注》的說法是共記水道“百三十七”,每條水道各成一篇,并附《禹貢山水澤地所在》60條。描述時,以水道為綱,記述每條水道的發(fā)源地、流向、流經(jīng)地區(qū)、歸宿、主支流的分布關(guān)系等,從而較完整地反映了全國各地的河流水系概貌。原書已失,幸賴酈道元為它作注而存于《水經(jīng)注》中,流傳至今。但只有123篇,比《唐六典注》講的少14篇。所記水道,繁簡不等,并有一些錯誤。酈道元作注時,曾糾正60余處。以濁漳、清漳兩水為例,濁漳水較詳細,清漳水簡略。這與河流長度有關(guān),河流長,流過的地方多,記述自然也多。河流短,流過的地方少,記述自然簡略。 漢末《水經(jīng)》與秦代《水經(jīng)》比較,又有了進步。以水道數(shù)目論,為秦代《水經(jīng)》的5倍多,以字數(shù)論,約為秦代《水經(jīng)》的20倍?!端?jīng)》所引河流137條,共7000余字,而《水經(jīng)注》所引河流多達5000條以上,達30.3萬余字,共40卷?!端?jīng)》所述水道源流,相對簡略,而酈注則逐一記述河流源頭、流經(jīng)地區(qū)、流域地形、水文、氣候、土壤、礦藏、農(nóng)業(yè)、水利、地理沿革、歷史故事、碑刻題記等,旁征博引,詳加考證,引用書籍多達437種。《水經(jīng)》和《水經(jīng)注》為我國的古代的水文地理學留下了豐富的考證資源。 《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為《水經(jīng)》所作的注文,共40卷,全文超過《水經(jīng)》20余倍,涉及的河流近于《水經(jīng)》的10倍。《水經(jīng)注》以河川為綱,記述的內(nèi)容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農(nóng)業(yè)地理等。此外,也有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資料。《水經(jīng)注》描述的地域范圍,大體上是西漢王朝的轄境,部分涉及域外,例如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南半島以及朝鮮半島。 《水經(jīng)注》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獻達470余種,金石碑刻達350余種,另有大量未指明來源的地圖、方志、歌謠、諺語等。他所引用的文獻、碑刻等大部分已遺失,由于他的引用才保存至今。酈道元十分重視實地考察,每到一處便“訪讀搜集”,觀察水道分布、水利設(shè)施及其流經(jīng)地區(qū)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xiàn)象,全書許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糾正了《水經(jīng)》的許多錯誤,并指出文獻引用處的正誤。由于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勢,酈道元的足跡未能到達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錯誤。 《水經(jīng)注》資料豐富,語言生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時在歷史學、金石學、語言學和文學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 2. 《水經(jīng)》,《煎茶水記》(下簡稱為《煎》)是唐代張又新所撰的一部茶書,《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皆有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著錄此書,題曰:“唐張又新撰?!笥腥~清臣《述煮茶泉品》一篇……清臣所記,稱又新此書為《水經(jīng)》。案《太平廣記》三百九十九卷引此書,亦稱《水經(jīng)》,或初名《水經(jīng)》,后來改題,以別酈道元所志歟?”(參考:陳亮、王勇 “《水經(jīng)》亦屢讀”中的《水經(jīng)》,《水經(jīng)》同名異書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