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是誰寫的????
葉果魯西卡大王 2022-05-27 10:38 張家界舊稱武陵郡,傳說中陶淵明所寫的“世外桃源”,與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克羅拉多大峽谷等著名世界自然遺產(chǎn)并稱“地球最后的奇跡”,中國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之一。1、張家界張家界舊名青巖山,相傳清道光三年,永定縣有個指揮使叫張萬聰?shù)模粗辛诉@塊風水寶地,想占為己有。于是他跑馬圈地,在八棵樹上刻下了“指揮使張萬聰界”。但是,第二天,當?shù)氐睦习傩站桶阉痰陌藗€字全部刮去,重新刻上了“漢留侯張良界”。大家知道,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元勛,他幫助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以后,就辭官歸隱,隱居在青巖山,跟著赤松子學道,死后葬于水繞四門西北角的香爐巖下。民間的傳說代表了人民的愿望??梢哉f,張家界名稱的由來是和漢朝的名相張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解放后,這里設立了張家界鄉(xiāng),1959年成立了張家界國營林場,1982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并成立了張家界管理處,1988年張家界劃屬于大庸市武陵源區(qū),1994年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2、武陵源張家界的核心景區(qū)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正縣級)。1992年,武陵源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這個風景為什么叫做“武陵源”呢?歸納起來,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從歷史上來說常德舊稱武陵郡,秦以前,這里屬黔中地,從漢代起很長的歷史時期,曾歸武陵郡管轄。從地理上來看,張家界風景區(qū)位于武陵山脈的余脈(武陵山脈發(fā)源于貴州銅仁)。另外,在文學上,不少文人墨客作品中都提到過“武陵源”。如王維寫過“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李白也寫過“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他們都把武陵源比作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甚至有人認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寫的“世外桃源”并不是常德的桃源縣,而是張家界的武陵源。張家界開發(fā)之初,核心景區(qū)分屬大庸、慈利、桑植三個縣管轄。1984年,湘西籍著名畫家黃永玉提議把天子山、索溪峪、張家界森林公園三個風景區(qū)統(tǒng)一管理,命名為“武陵源”,湖南省政府為此專門設立了“武陵源辦公室”。
livebeta 2022-05-27 10:44
是文章中的武陵人——漁夫,因為這篇文章是以他的眼光角度去描述的。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睆摹澳信?、“黃發(fā)”、“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livebeta 2022-05-27 10:48 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指一個地方不是指某個人的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只身劃船進入一山洞,發(fā)現(xiàn)一座桃源,這里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與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系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片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360U3181591859 2022-05-27 10:48
陶淵明到世外桃源時寫下的詩是《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朝代:魏晉時期 作者: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對照: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nèi),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呈現(xiàn)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p>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xiàn),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zhì)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
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tǒng)治集團。
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zhàn)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gòu)想,藝術地展現(xiàn)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于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
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jié)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guī)往未果”等情節(jié),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
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于無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虛渺靈奧之區(qū)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
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墒?,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
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凈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360U3292951429 2022-05-27 10:52
1、《桃源行》——唐代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譯文: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淅_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云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
2、《桃源行》——宋代王安石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jīng)幾春,采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譯文:逃避亂世的不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種桃人家。到此地種桃度過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實桃枝可作柴薪。子孫在這里生活與世隔絕,雖有父子卻不分君臣。漁郎蕩著船不知遠近,在桃花深處相見吃驚地彼此相問。
3、《桃花源詩》——魏晉陶淵明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譯文: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浮薄淳樸不同源,轉(zhuǎn)眼深藏無處覓。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我愿踏乘輕云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4、《桃源圖》——唐代韓愈
聽終辭絕共凄然,自說經(jīng)今六百年。
當時萬事皆眼見,不知幾許猶流傳。
爭持酒食來相饋,禮數(shù)不同樽俎異。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無夢寐。
夜半金雞啁哳鳴,火輪飛出客心驚。
人間有累不可住,依然離別難為情。
譯文:聽完漁人的敘述大家都凄然感嘆,自己說遷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時間。當年的萬千事件我們都曾親眼見過,不知到今天還有多少在流傳著。大家都爭著拿出酒食來款待漁人,他們的禮節(jié)與器物都與世人大不相同。
漁人在月明之夜獨宿在空空的玉堂中,骨冷魂清感覺到萬念俱消,夢也不做一個。半夜的時候聽到金雞在啁哳啼叫,太陽出來也讓漁人感到怦然心跳。在人家他還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處逗留太久,最終還是懷著戀戀不舍的惜別之情離開了仙境。
5、《武陵桃源送人》——唐代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譯文:進入幽靜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雞犬處處,是那秦時人家。最先見到這幅美景的是誰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動依舊,桃花也重開了。
島上晚風 2022-05-27 10:56
《世外桃源》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
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資料擴展:
賞析:
說到人們理想中的完美、幸福生活之地,西方文化稱之為“烏托邦”,來源于英國人托馬斯·莫爾的小說《烏托邦》。
中國文化中,也有這樣一個寄托了人們向往與美好愿望的地方,被稱為世外桃源或是桃花源,這個說法,就來自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
這篇文章其實是一篇虛構(gòu)小說,但寫得非常真實,仿佛確有其事。一開始寫明了時間,是晉朝太元年間,還寫出了主人公的籍貫和職業(yè),說得煞有介事。
隨著漁人的視角,一個風景優(yōu)美、怡然自得的生活畫卷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桃花源中的人們在秦朝就隱居于此,與外界完全沒有聯(lián)系,沒有稅負、沒有徭役,也不用遭受連年戰(zhàn)亂帶來的家破人亡。
漁人受到了人們熱情的款待,離開后卻沒有遵守諾言,而是在路上處處做記號,還要帶領官兵再次尋到這里,破壞這個世外桃源的安寧。
幸虧作者安排了一個“不復得路”的結(jié)局,讓這個充滿夢幻的人間仙境永遠留在傳說中和想象中,再也沒有人能夠靠近它,揭開它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