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偃放牧圖是誰畫的????
馬崢 2021-04-08 20:30 三國-兩晉-南北朝畫家 顧愷之—— 代表作品《女史箴圖卷》、《列女仁智圖卷》、《洛神賦圖卷》等。 蕭繹——代表作品《職貢圖卷》。 隋唐畫家 展子虔代表作品《游春圖卷》是現(xiàn)存卷軸山水畫中最古老的一幅。 閻立本(?——673年)唐代初年,人物畫家,雍州萬年(今陜西臨潼)人。他的繪畫題材非常廣泛,除當時流行的宗教畫外,人物、車馬、山水、臺閣等無所不能。但他最擅長、成就也最突出的還是肖像畫和政治性題材的歷史畫。代表作品《步輦圖》等。 李昭道——初唐時期,青綠山水畫家,畫風精巧細密。代表作品《明皇幸蜀圖》體現(xiàn)了他的典型風格,時代特征明顯,是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 張萱——唐代陜西長安人,最擅長畫婦女和嬰兒,他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多半是描寫宮廷婦女的閑散娛樂生活,人物形象不僅“形似”,而且傳神,能確切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況。代表作品《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等。 梁令瓚——或稱蜀人,活動于開元年間,畫風嚴謹、精細,在天文學(xué)上有一定貢獻,代表作品《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周昉——唐代長安人,擅長貴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畫,亦以仕女畫為突出,以當時的關(guān)中貴婦為形象依據(jù),具有以“豐厚為體”、“衣裳簡勁,彩色柔麗”的特點,體現(xiàn)了中晚唐時期官僚貴族的審美情趣。代表作品《揮扇仕女圖》、《簪花仕女圖》等。 李真——中唐時人,師法周昉,代表作品《不空金剛像》。 韓滉——唐代長安人,他畫了不少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作品,傾注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農(nóng)民疾苦的同情之心,此外,他特別喜歡畫牛。代表作品《五牛圖》等。 韓干——唐代陜西藍田人,一生中的繪畫活動,大多數(shù)以馬為表現(xiàn)題材,他畫馬,不拘成法,注重觀察和寫生。代表作品《夜照白圖》、《牧馬圖》等。 韋偃——唐代的畫馬名家,代表作品《牧放圖》等。 孫位——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晚唐宮廷畫家,善畫人物、鬼神、雜畫。性情疏放不羈,不拘禮法,平生常與僧道來往,頗有魏晉名士風度。代表作品《七賢圖》等。 五代畫家 荊浩——五代時期沁陽(河南濟源)人,他既注重吸收傳統(tǒng)技法的優(yōu)點,也傾心師造化,既著重筆法的豐富變化,也不忽視水墨的靈活運用,在水墨山水畫皴、擦、點、染的筆墨技巧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為后來的山水畫藝術(shù)形式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chǔ)。代表作品《匡廬圖》等。 關(guān)仝——五代時期長安人,是荊浩的弟子,有“出藍”之譽,自成一體,人稱“關(guān)家山水”,他的畫勢與荊浩相仿,構(gòu)圖以巍峨、雄奇、深遠見長。代表作品《關(guān)山行旅圖》、《山溪待渡圖》等。 黃筌——五代時期成都人,17歲為前蜀畫院待詔,他的花鳥畫題材多取材于宮廷的珍禽瑞鳥、名花奇石,表現(xiàn)技法上“妙在賦色,用筆極精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贝碜髌贰秾懮淝輬D》等。 胡瓌——(公元十世紀),契丹族人,定居范陽(今河北涿縣)。善畫人物、鞍馬,主要描繪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馬的骨骼體態(tài),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獵的矯健武勇,都能曲盡其態(tài)。代表作品《卓歇圖》。 趙嚴——陳州人(今河南淮陽),梁太祖女婿,末帝時為戶部尚書租庸使。精于鑒賞,家富收藏。善畫人馬,挺然高格,非眾人所及。代表作品《調(diào)馬圖》、《八達春游圖》。 阮浩——畫史無傳,生卒、籍貫不詳。代表作品《閬苑女仙圖》。 王齊翰——建康人(今南京),仕南唐畫院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佛道、山水,尤工人物。代表作品《勘書圖》。 周文矩(約937——997年),建康人,南唐畫院侍詔,善畫人物、仕女,他的作品不僅善于把握生動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情節(jié),而且十分注意對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情節(jié)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現(xiàn),從而較為深刻地揭示出社會的本質(zhì)。代表作品《重屏會棋圖》、《宮中圖》、《文苑圖》、《琉璃堂人物圖》等。 顧閎中(約910——980年之間),江南人,是南唐中主、后主時的畫院侍詔,為當時享有盛譽的人物畫家,他的作品不僅善于把握生動的富有表現(xiàn)力的情節(jié),而且十分注意對在特定的環(huán)境和情節(jié)中的人物心理的表現(xiàn),從而較為深刻地揭示出社會的本質(zhì)。代表作品《韓熙載夜宴圖》等。 趙干——江寧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時為畫院學(xué)生。善畫山水林木,長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代表作品《江行初雪圖》。 董源——五代時期鐘陵人,是南唐偉大的山水畫家,題材取自江南丘陵江湖景色,水墨和著色并用,畫面蒼潤、清淡、幽雅,表現(xiàn)出風雨晦明、四時朝暮的變化。代表作品《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袖驕民圖》等。 衛(wèi)賢——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南唐時為內(nèi)供奉。擅長畫樓臺、殿宇、水磨、人物等。是一位以界畫著名的畫家。代表作品《高士圖》。 貫休——俗姓姜,字德隱,今浙江金華人,(832——912年),其入蜀后,被封為禪月大師,他善詩,善書,尤善畫。代表作品《十六羅漢像》。 兩宋畫家 巨然——五代時期,董源畫風的最好繼承者,他先師董源,后因留居汴京,北方的自然環(huán)境和山水畫派又給予了他新的感受和影響,使他在董源畫風的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代表作品《層巖叢樹圖》、《秋山問道圖》等。 李成——(916——967年),北宋山水畫家,初學(xué)五代荊浩、關(guān)仝,后自成風格,他觀察體驗自然山川,幾與之融化,并轉(zhuǎn)化為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山水畫。代表作品《讀碑窠石圖》、《茂林遠岫圖》等。 范寬——北宋山水畫家,生性寬厚、豁達大度,故有范“寬”之稱。他畫山水初學(xué)荊浩、關(guān)仝,受李成影響更大,浮想大自然之奇勝,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構(gòu)思醞釀,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獨特形式風格的山水畫。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等。 黃居寀——著名畫家黃筌之子,曾在后蜀任翰林待詔,后隨蜀主降宋,在北宋翰林院為翰林待詔,他承傳家風,使富麗工巧的黃氏花鳥畫風在宋初盛極一時。代表作品《山鷓棘雀圖》。 祁序——江南人,善作花竹禽鳥,又工畫牛,有戴嵩遺風,兼長畫貓。代表作品《江山放牧圖》。 武宗元——畫史無傳,生卒、籍貫不詳。代表作品《朝元仙仗圖》。 許道寧——(約970——1053年左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工畫山水,學(xué)李成。晚年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漁父圖》。 燕文貴——活動于北宋太宗、真宗時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太宗時期任翰林圖畫院待詔。善畫山水人物和風俗畫,自成一家,畫史上稱其山水為“燕家景致”。代表作品《溪山樓觀圖》、《江山樓觀圖》。 王居正——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善畫仕女,取法周昉。代表作品《紡車圖》。 燕肅——(?——1040年),字穆之,他進士出身,是一位頗有政績的地方和中央高級官員,同時又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學(xué)家和畫家。他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也正與他的睿智和德行并駕齊驅(qū)。他善于作水墨山水,亦能作壁畫,為歷來鑒賞家們所稱道。代表作品《春山圖》。 崔白——宋代濠梁(今安徽鳳陽)人,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注重寫生,精于勾勒填彩,線條勁利如鐵絲,設(shè)色淡雅,在繼承徐熙、黃筌兩體的基礎(chǔ)上別創(chuàng)出一種清雅疏秀的風格,此外,他還精于道釋人物鬼神。代表作品《寒雀圖》、《雙喜圖》等。 蘇軾——(1036——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歷任端明殿翰林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他是北宋著名的詩人、文學(xué)家和書法家,又是文人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善作墨戲,于書后詩前、茶余酒酣之時放筆為之。追求畫面筆墨間的變化和趣味,不求形似,但求申導(dǎo)胸中情意。作枯木竹石,為后世文人畫之法式。代表作品《枯木怪石圖》。 米芾——(1051——1107年),宋徽宗時召為書畫學(xué)博士,為人狂怪,時人稱其為“米顛”。他以水墨揮灑點染表現(xiàn)煙雨掩映的江南山水,特別創(chuàng)造了一種濃淡枯濕橫點、積點成山的山水畫技法,后世稱之為“米點山水”,其畫風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山水的新局面。代表作品《珊瑚筆架圖》等。 郭熙——(約1000——約1090年),宋代山水畫家,早年山水工致秀美,后師法李成。晚年繼承李成的畫風而又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把北方山水畫派推向新的水平,成為北宋山水畫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窠石平遠圖》、《早春圖》、《幽谷圖》、《山邨圖》、《溪山訪友圖》等。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舒城(今安徽)人,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歷任檢法御史、朝奉郎等職。元符三年(1100年)因病辭官,隱居故鄉(xiāng)龍眠山莊,自號龍眠居士。擅書畫,尤工人物,又以畫馬著名。精于白描,風格獨特。代表作品《五馬圖》、《蓮社圖》等。 王詵——字晉卿,太原人,娶宋英宗趙曙女,官駙馬都尉。他精于詩文書畫,畫山水水墨學(xué)李成,著色師李思訓(xùn),是北宋貴族、文人中的卓越畫家。代表作品《煙江疊嶂圖》、《漁村小雪圖》等。 趙令穰——北宋后期畫家,他喜愛收藏,經(jīng)常認真品味臨摹名家書畫,作品多描繪小山叢竹、江湖小鳥、坡坂塘汀之景。代表作品《湖莊清夏圖》等。 趙士雷——字公震,宋宗室,曾任襄州觀察使等職。善作湖塘小景,為當時所推重。代表作品《湘鄉(xiāng)小景圖》。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在位時擴充翰林圖畫院,提高畫家的社會地位,建立比較嚴格的考核制度,并經(jīng)常親自進行指導(dǎo)。他善書法,書風堅勁秀挺,被稱為“瘦金書”。擅長繪畫,尤工花鳥。代表作品《柳鴉圖》、《竹禽圖》、《芙蓉錦雞圖》、《臘梅雙禽圖》、《枇杷山鳥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祥龍石圖》、《瑞鶴圖》等。 梁師閔——字循德,京師(今河南開封)人,主要活動期在北宋后期。他擅長于花竹羽毛等物,取法徐熙,精致而不疏,嚴謹而不放。代表作品《蘆汀密雪圖》。 王希孟——畫史失載,從僅有的文字資料中得知他原為宋徽宗時畫院學(xué)生,后入宮廷文書庫,宋徽宗曾親自授其畫藝,18歲時僅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橫1188厘米,高51.3厘米的青綠山水畫煌煌巨制《千里江山圖》卷,此圖獻給宋徽宗后不久,他就去世,時年僅20歲。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山東諸城)人,曾任宮廷翰林待詔,他性喜繪畫,工于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圖》。 喬仲?!又校ń裆轿饔罎┤耍るs畫,尤長人物道釋故事畫,師李公麟。代表作品《赤壁圖》。 王庭筠——(1151——1202年)字子端,號黃華老人,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他的書法和繪畫都學(xué)米芾,重視筆墨趣味,不愿為成法所拘,善作枯木竹石。在蘇軾和文同之后,把這一畫科推向了新的境界,使畫面和詩文的聯(lián)系更密切,發(fā)展了文人畫派,對后來學(xué)者影響極大。代表作品《幽竹枯楂圖》。 宮素然——畫史無傳,生卒、籍貫不詳。代表作品《明妃出塞圖》。 武元直——字善夫,生卒、籍貫不詳。金熙宗時進士,屬文人士大夫畫家。代表作品《赤壁圖》。 李山——畫史無傳,曾于大定中出任汾州節(jié)都使,泰和間入直秘書監(jiān),與王庭筠父子有交往。代表作品《風雪松杉圖》。 張珪——畫史無傳,生卒、籍貫不詳。代表作品《神龜圖》。 趙霖——畫史無傳,生卒、籍貫不詳。代表作品《昭陵六駿圖》。 楊世昌——畫史無傳,生卒、籍貫不詳。代表作品《崆峒問道圖》。 李唐——(約1066——1150年左右),南宋時期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在畫院任待詔,他不僅山水畫自創(chuàng)一格,而且擅畫人物故事等題材,由于他的成就和影響,他實際上成了南宋畫院的領(lǐng)袖和宗師。代表作品《萬壑松風圖》、《長夏江寺圖》、《采薇圖》等。 朱銳——北宋宣和時的畫院待詔,他善繪山水、人物,尤好寫盤車等圖。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圖》。 蕭照——今山西省陽城縣人,生卒不詳,拜李唐為師,其畫山水人物,異松怪石,蒼浪古野,惜用墨太多。書名于樹石間。代表作品《山腰樓觀圖》。 趙伯驌——(1124——1182年),南宋時期畫家,擅長青綠山水,兼融文人畫情趣,清麗雅致。代表作品《萬松金闕圖》等。 米友仁——(1086——1165年),字元暉,晚年自稱懶拙老人,米芾長子,能書善畫,世稱“小米”。代表作品《瀟湘奇觀圖》。 馬和之——錢塘(今杭州市)人,紹興年間及第后宮至工部侍郎。他善畫人物、佛像、山水,作品多不署款。他的畫線條飄逸,以創(chuàng)“蘭葉描”著稱。代表作品《后赤壁賦圖》、《月色秋聲圖》等。 元代畫家 錢選——(1239——1301年),字舜舉,霅川(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景定鄉(xiāng)貢進士,入元后不仕,以書畫終其身。山水師趙令穰,在花鳥畫從工麗向清淡轉(zhuǎn)變過程中,自創(chuàng)一體,具有很大影響。代表作品《八花圖》、《花鳥圖》、《浮玉山居圖》、《山居圖》、《秋江待渡圖》等。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彥敬,號房山,官至大中大夫,刑部尚書。工墨竹,亦擅山水。初學(xué)米芾父子水墨畫法,后取法李成、董源、巨然之長,自創(chuàng)一體。代表作品《春云曉靄圖》、《云橫秀嶺圖》、《墨竹坡石圖》、《秋山暮靄圖》等。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后任兵部郎中、翰林學(xué)士承旨。善畫山水、人物、鞍馬、竹石和花鳥。其繪畫有兩種面貌,一為工整,一為豪放,均在筆墨技法上有較大發(fā)展,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代表作品《鵲華秋色圖》、《人騎圖》、《水村圖》、《蘭竹石圖》、《紅衣羅漢像》、《秋郊飲馬圖》、《墨竹圖》、《老子像》、《雙松平遠圖》、《幽篁戴勝圖》、《古木竹石圖》、《浴馬圖》、《洞庭東山圖》等。
黃魯 2021-04-08 20:31 【魏晉南北朝】顧愷之(約31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并稱"畫界三杰"。他的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shù)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shù)觀點對后世影響極大。陸探微(?-約485),吳(蘇州)人。他的畫被南齊的謝赫評為當代之冠。但是他的畫現(xiàn)在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后人把他和顧愷之歸在一起,作為"密體"的代表畫家。張僧繇,吳(蘇州)人。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關(guān)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xiàn)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并不相同。他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于他。蕭繹(508-554),稱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曹仲達,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于泥塑,已無傳世作品。楊子華,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隋唐】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卷軸畫。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并稱"董展"。《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于世。鄭法士,吳(蘇州)人。善畫人物、樓臺,師法張僧繇,曾于上都海覺寺等多處作壁畫?!敦懹^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20件,今已不傳。李思訓(xùn)(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王維(699-759),字摩詰,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上е两褚褵o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于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后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以書法名世,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繪畫作品已無存。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畫承家學(xué),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畫馬。現(xiàn)存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韋偃,長安(今西安)人,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于《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五代兩宋】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卷為清人摹本。顧閎中,江南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格,后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臺寺的《十六羅漢像》,為宋摹本。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擅畫花木、禽魚、蔬果,可惜其真跡已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雪竹圖》被認為可以反映徐熙的風格。黃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卷。荊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后梁畫家。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的作品。關(guān)仝,一作同,長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時與李成、范寬并稱"三家山水"。傳世作品有《關(guān)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趙干,江寧(今南京)人,擅畫山水、林木、樓觀等?,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董源(?-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現(xiàn)存真跡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和藏于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巨然,江寧(今南京)人。工山水,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圖》(日本齋藤氏藏)與《溪山圖》(藏處不詳)等。另外,歷來被斷為巨然真跡的《層巖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博物館)。趙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傳世作品中,《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于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于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的《四禽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被認定是他的親筆。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jīng)圖》的真?zhèn)紊写芯俊?/p>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jīng)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稘娔扇藞D》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shù)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龔開(1222-約1304),字圣予,號翠巖,淮陰(今屬江蘇)人。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中山出游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駿骨圖》卷。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shù)。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另外,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蘇漢臣,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尤長于畫兒童。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和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李嵩,錢塘(杭州)人。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xiàn)節(jié)令花卉的《花籃圖》。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于故宮博物院。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其傳世作品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chuàng)作不少壁畫。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zhèn)未?;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于故宮博物院。李成(?-967),字咸熙,擅畫山水自娛。唯有藏于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陜西華原人。傳世作品有藏于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一名中正,字中立,陜西華原人。傳世作品有藏于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guān)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xué)藏《山村圖》、云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F(xiàn)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王詵,字晉卿,居開封。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潤州。為人天資高邁、癲狂放達,冠服效唐人,有" 米顛"之稱。擅畫水墨山水,多信筆為之,不取工細,創(chuàng)"米家山"畫法。還喜畫古圣賢像。今日所能見到的畫跡,只有故宮博物院藏其書法作品《珊瑚帖》的書后所畫珊瑚一枝,筆法渾然,如寫字。米友仁(1068-1165),字元暉,米芾長子。傳世畫跡較多,故宮博物院藏《瀟湘奇觀圖》、《云山墨戲圖》兩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瀟湘白云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云山圖》卷。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作品傳世極少,僅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霽江行圖》可資研究。王希孟,畫史無傳。創(chuàng)作了《千里江山圖》。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萬壑松風圖》軸(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diào)接近。劉松年,錢塘(杭州)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gòu)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并稱。代表作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山水十二景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和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遼金元】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均有很深造詣,以書畫成績最為突出。其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長;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工筆、寫意、青綠、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趙孟頫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dǎo)"書畫同源",強調(diào)以書法用筆入畫,并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云山是吾師"的口號。傳世山水畫作品主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藏的《幼輿丘壑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鵲華秋色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以及故宮博物院藏的《水村圖》卷等。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都房山(今屬北京)人。他能詩善畫,工山水、墨竹等。主要傳世作品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云橫秀嶺圖》軸和《春山晴雨圖》軸,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春云曉靄圖》軸、《橫山晴靄圖》卷、《墨竹坡石圖》軸等。任仁發(fā)(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今屬上海)人。傳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卷等。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詳。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水月觀音圖》軸、《李仙圖》,河南省博物館藏《山水圖》軸等。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停瑐魇雷髌酚小毒鸥鑸D》王繹,字思善,自號癡絕生,其先為睦州人,著有《寫像秘訣》一文。其存世作品僅與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藏于故宮博物院。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后半卷藏于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臺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元四家中的吳鎮(zhèn)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zhèn)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倪瓚的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
孫福琳 2021-04-08 20:37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贊賞韋偃畫藝高卓,同時借物言志,慨嘆時局。詩人用駿馬比作志士,希望他們能夠拯救國家于危亡之中,寄托了憂國憂民的感情。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
戲拈禿筆掃驊騮,歘見麒麟出東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
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
在詩中詩人首先用“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渠畫無敵”兩句,開門見山地指出韋偃要離開成都到別的地方去,所以他特別到草堂來向詩人辭行;而畫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杜甫喜歡他所作的畫,這是因為他的繪畫技藝,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當時還沒有人能與他相匹敵。
這就非常概括地對韋偃高超的畫技做出了恰當?shù)脑u價,說明這位畫家的藝術(shù)技巧極其精湛,不是一個尋常之輩。??????
接著,詩人記敘了韋偃作畫的經(jīng)過?!皯蚰槎d筆掃驊騮,數(shù)見騏麟出東壁?!边@兩句詩是說,畫家提起禿筆好像在鬧著玩似的,不費吹灰之力,竟一揮而就地畫出了千里馬,它們形象生動可愛,宛若珍獸騏麟一樣,驀然間就出現(xiàn)在草堂的東壁之上。
“掃驊騮”,就是隨意涂抹即成了千里馬?!俺鰱|壁”,指神駿的良馬出現(xiàn)于東壁。這里的“掃”字和“出”字,用的十分貼切、形象,把畫家揮毫作畫、下筆有神的情態(tài),都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也不難看韋偃畫馬所具的深厚基礎(chǔ)和過硬本領(lǐng)。????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一匹馬正在低頭吃草,另一匹馬卻昂首長嘶,它們健壯的外形,進取的渴望,都惟妙惟肖,躍然紙上。像這樣四蹄可以踐踏霜雪的良馬,毫無疑問是可以日行千里,并能承擔重任的。這同杜甫在《秦州雜詩》中所描寫的戰(zhàn)馬形象:“哀鳴思戰(zhàn)斗,迥立向蒼蒼”,非常相似。????
“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就是說,國家處于危急存亡之時,能到哪里去尋找像畫中一樣的千里馬,同英勇的人們同生共死、匡濟時危呢?!這里說明了良馬是多么難得,而發(fā)現(xiàn)良馬的確遠非易事阿!
它同詩人在《高都護驄馬行》中所說的“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的意思完全一致。杜甫在寫作此詩時,正值內(nèi)亂外患,戰(zhàn)爭不息的多事之秋,顯然這兩句詩不是無因而發(fā),它正寓以渴望人才,選拔賢能,頗有“憂時思將帥”的深刻含意。這也充分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感世傷時的崇高思想感情。????
在杜甫的詩集里,不乏詠馬的詩篇。詩人早在青年時期,就曾歌頌過“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馬》)的駿馬;進入中年,他也曾感嘆過“東郊瘦馬使我傷,骨骼硉兀如堵墻,(《瘦馬行》)的可傷的瘦馬;杜甫在他暮年,也曾憐昔過“塵中老盡力,歲晚頗傷心”(《病馬》)的病馬。
應(yīng)當說,詩人在詩中都不是為詠馬而詠馬,皆是別有所指,以馬言志的。他在這首題畫詩里,也是借馬以寄托自己的抱負,表現(xiàn)自己的高尚情操,故他把愛馬的感情全部都傾注在詩中了。所以,沈德潛曾經(jīng)指出:“唐以前未見題畫詩,開此體者老杜也。
其法全在不粘畫上發(fā)論。”(見《說詩晬語》)仇兆鰲也認為:“韋偃畫馬,在草堂壁上,乃臨行留跡也。公愛其神駿,而欲得此以同生死,其所感于身世者深矣?!保ā抖旁娫斪ⅰ肪砭牛????
大畫家韋偃巧繪良驥,大詩人杜甫題寫名篇,它們都同時出現(xiàn)在詩人故居——浣花草堂的東壁上,這真是前所未有的事!然而,一千多年的歲月逝去了,草堂的東壁早已同這座遺址一起永遠消失了。壁上所畫的馬雖不能復(fù)現(xiàn),可是所題的詩卻千古永存。
趙微海 2021-04-08 20:49 【魏晉南北朝】顧愷之(約31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并稱"畫界三杰"。他的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shù)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shù)觀點對后世影響極大。陸探微(?-約485),吳(蘇州)人。他的畫被南齊的謝赫評為當代之冠。但是他的畫現(xiàn)在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后人把他和顧愷之歸在一起,作為"密體"的代表畫家。張僧繇,吳(蘇州)人。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關(guān)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xiàn)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并不相同。他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于他。蕭繹(508-554),稱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曹仲達,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于泥塑,已無傳世作品。楊子華,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隋唐】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卷軸畫。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并稱"董展"?!敦懹^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于世。鄭法士,吳(蘇州)人。善畫人物、樓臺,師法張僧繇,曾于上都海覺寺等多處作壁畫?!敦懹^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20件,今已不傳。李思訓(xùn)(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王維(699-759),字摩詰,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上е两褚褵o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于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后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以書法名世,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繪畫作品已無存。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畫承家學(xué),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畫馬?,F(xiàn)存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韋偃,長安(今西安)人,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于《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五代兩宋】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卷為清人摹本。顧閎中,江南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格,后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臺寺的《十六羅漢像》,為宋摹本。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擅畫花木、禽魚、蔬果,可惜其真跡已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雪竹圖》被認為可以反映徐熙的風格。黃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卷。荊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后梁畫家。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的作品。關(guān)仝,一作同,長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時與李成、范寬并稱"三家山水"。傳世作品有《關(guān)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趙干,江寧(今南京)人,擅畫山水、林木、樓觀等。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董源(?-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現(xiàn)存真跡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和藏于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巨然,江寧(今南京)人。工山水,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圖》(日本齋藤氏藏)與《溪山圖》(藏處不詳)等。另外,歷來被斷為巨然真跡的《層巖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博物館)。趙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傳世作品中,《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于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于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的《四禽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被認定是他的親筆。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渡徤鐖D》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jīng)圖》的真?zhèn)紊写芯俊?/p>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jīng)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稘娔扇藞D》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shù)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龔開(1222-約1304),字圣予,號翠巖,淮陰(今屬江蘇)人。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中山出游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駿骨圖》卷。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shù)。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另外,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蘇漢臣,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尤長于畫兒童。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和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李嵩,錢塘(杭州)人。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xiàn)節(jié)令花卉的《花籃圖》。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于故宮博物院。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其傳世作品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chuàng)作不少壁畫。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zhèn)未?;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于故宮博物院。李成(?-967),字咸熙,擅畫山水自娛。唯有藏于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陜西華原人。傳世作品有藏于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guān)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xué)藏《山村圖》、云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F(xiàn)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王詵,字晉卿,居開封。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潤州。為人天資高邁、癲狂放達,冠服效唐人,有"米顛"之稱。擅畫水墨山水,多信筆為之,不取工細,創(chuàng)"米家山"畫法。還喜畫古圣賢像。今日所能見到的畫跡,只有故宮博物院藏其書法作品《珊瑚帖》的書后所畫珊瑚一枝,筆法渾然,如寫字。米友仁(1068-1165),字元暉,米芾長子。傳世畫跡較多,故宮博物院藏《瀟湘奇觀圖》、《云山墨戲圖》兩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瀟湘白云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云山圖》卷。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作品傳世極少,僅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霽江行圖》可資研究。王希孟,畫史無傳。創(chuàng)作了《千里江山圖》。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度f壑松風圖》軸(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diào)接近。劉松年,錢塘(杭州)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gòu)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并稱。代表作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山水十二景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和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遼金元】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均有很深造詣,以書畫成績最為突出。其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長;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工筆、寫意、青綠、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趙孟頫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dǎo)"書畫同源",強調(diào)以書法用筆入畫,并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云山是吾師"的口號。傳世山水畫作品主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藏的《幼輿丘壑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鵲華秋色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以及故宮博物院藏的《水村圖》卷等。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都房山(今屬北京)人。他能詩善畫,工山水、墨竹等。主要傳世作品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云橫秀嶺圖》軸和《春山晴雨圖》軸,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春云曉靄圖》軸、《橫山晴靄圖》卷、《墨竹坡石圖》軸等。任仁發(fā)(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今屬上海)人。傳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卷等。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詳。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水月觀音圖》軸、《李仙圖》,河南省博物館藏《山水圖》軸等。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停瑐魇雷髌酚小毒鸥鑸D》王繹,字思善,自號癡絕生,其先為睦州人,著有《寫像秘訣》一文。其存世作品僅與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藏于故宮博物院。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后半卷藏于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臺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元四家中的吳鎮(zhèn)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zhèn)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倪瓚的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
陳志科 2021-04-08 20:51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約31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并稱"畫界三杰"。他的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shù)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shù)觀點對后世影響極大。 陸探微(?-約485),吳(蘇州)人。他的畫被南齊的謝赫評為當代之冠。但是他的畫現(xiàn)在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后人把他和顧愷之歸在一起,作為"密體"的代表畫家。 張僧繇,吳(蘇州)人。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關(guān)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xiàn)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并不相同。他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于他。 蕭繹(508-554),稱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曹仲達,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于泥塑,已無傳世作品。 楊子華,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 【隋唐】 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卷軸畫。 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并稱"董展"。《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于世。 鄭法士,吳(蘇州)人。善畫人物、樓臺,師法張僧繇,曾于上都海覺寺等多處作壁畫?!敦懹^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20件,今已不傳。 李思訓(xùn)(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 王維(699-759),字摩詰,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上е两褚褵o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于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后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以書法名世,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繪畫作品已無存。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畫承家學(xué),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畫馬?,F(xiàn)存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于《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周鑫 2021-04-08 20:52 先告訴你到元朝的。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約315-406),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人。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與陸探微、張僧繇并稱"畫界三杰"。他的繪畫的傳世摹本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幾種,以《洛神賦圖》數(shù)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shù)觀點對后世影響極大。 陸探微(?-約485),吳(蘇州)人。他的畫被南齊的謝赫評為當代之冠。但是他的畫現(xiàn)在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后人把他和顧愷之歸在一起,作為"密體"的代表畫家。 張僧繇,吳(蘇州)人。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關(guān)他的傳說。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現(xiàn)已流往日本,但這幅畫的用筆和記載并不相同。他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于他。 蕭繹(508-554),稱梁元帝,字世誠,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曹仲達,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于泥塑,已無傳世作品。 楊子華,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卷軸畫。 【隋唐】 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被認為是其傳世之作,這也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卷軸畫。 董伯仁,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工畫佛像、人物、樓臺、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并稱"董展"。《貞觀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6件,今畫跡已無存于世。 鄭法士,吳(蘇州)人。善畫人物、樓臺,師法張僧繇,曾于上都海覺寺等多處作壁畫?!敦懹^公私畫史》、《宣和畫譜》等著錄其作品20件,今已不傳。 李思訓(xùn)(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傳為他的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和《明皇幸蜀圖》。 王維(699-759),字摩詰,著名詩人,原籍祁(今山西祁縣),擅畫人物、叢竹、山水。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于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后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以書法名世,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繪畫作品已無存。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畫承家學(xué),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畫馬?,F(xiàn)存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于《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五代兩宋】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琉璃堂人物圖》卷為清人摹本。 顧閎中,江南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是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風格,后自成一家。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臺寺的《十六羅漢像》,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擅畫花木、禽魚、蔬果,可惜其真跡已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雪竹圖》被認為可以反映徐熙的風格。 黃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卷。 荊浩,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后梁畫家。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匡廬圖》相傳是他的作品。 關(guān)仝,一作同,長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時與李成、范寬并稱"三家山水"。傳世作品有《關(guān)山行旅圖》與《山溪待渡圖》,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趙干,江寧(今南京)人,擅畫山水、林木、樓觀等。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圖》是他流傳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現(xiàn)存真跡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龍宿郊民圖》,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和遼寧博物館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和藏于美國王季遷處的《溪岸圖》。 巨然,江寧(今南京)人。工山水,傳世真跡有《秋山問道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萬壑松風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圖》(日本齋藤氏藏)與《溪山圖》(藏處不詳)等。另外,歷來被斷為巨然真跡的《層巖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溪山蘭若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博物館)。 趙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傳世作品中,《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于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于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的《四禽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被認定是他的親筆。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jīng)圖》的真?zhèn)紊写芯俊?/p> 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jīng)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潑墨仙人圖》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shù)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 龔開(1222-約1304),字圣予,號翠巖,淮陰(今屬江蘇)人。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中山出游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駿骨圖》卷。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shù)。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另外,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 蘇漢臣,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尤長于畫兒童。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和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 李嵩,錢塘(杭州)人。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xiàn)節(jié)令花卉的《花籃圖》。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于故宮博物院。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其傳世作品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chuàng)作不少壁畫。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 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zhèn)未?;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于故宮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畫山水自娛。唯有藏于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陜西華原人。傳世作品有藏于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guān)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xué)藏《山村圖》、云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F(xiàn)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 王詵,字晉卿,居開封。代表作為故宮博物院藏的《漁村小雪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潤州。為人天資高邁、癲狂放達,冠服效唐人,有"米顛"之稱。擅畫水墨山水,多信筆為之,不取工細,創(chuàng)"米家山"畫法。還喜畫古圣賢像。今日所能見到的畫跡,只有故宮博物院藏其書法作品《珊瑚帖》的書后所畫珊瑚一枝,筆法渾然,如寫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暉,米芾長子。傳世畫跡較多,故宮博物院藏《瀟湘奇觀圖》、《云山墨戲圖》兩卷,上海博物館藏有《瀟湘白云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云山圖》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作品傳世極少,僅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雪霽江行圖》可資研究。 王希孟,畫史無傳。創(chuàng)作了《千里江山圖》。 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度f壑松風圖》軸(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diào)接近。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 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gòu)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并稱。代表作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山水十二景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和藏于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 【遼金元】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趙孟頫博學(xué)多才,詩詞、書法、繪畫、音樂等均有很深造詣,以書畫成績最為突出。其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山水、人物、竹石、花鳥均長;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工筆、寫意、青綠、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趙孟頫主張作畫要有"古意",倡導(dǎo)"書畫同源",強調(diào)以書法用筆入畫,并主張師法自然,提出"到處云山是吾師"的口號。傳世山水畫作品主要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藏的《幼輿丘壑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鵲華秋色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重江疊嶂圖》卷和《吳興清遠圖》卷以及故宮博物院藏的《水村圖》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都房山(今屬北京)人。他能詩善畫,工山水、墨竹等。主要傳世作品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云橫秀嶺圖》軸和《春山晴雨圖》軸,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春云曉靄圖》軸、《橫山晴靄圖》卷、《墨竹坡石圖》軸等。 任仁發(fā)(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今屬上海)人。傳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出圉圖》卷、《二馬圖》卷、《張果見明皇》卷等。 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詳。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水月觀音圖》軸、《李仙圖》,河南省博物館藏《山水圖》軸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王繹,字思善,自號癡絕生,其先為睦州人,著有《寫像秘訣》一文。其存世作品僅與倪瓚合作的《楊竹西小像》,藏于故宮博物院。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后半卷藏于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臺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 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傳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元四家中的吳鎮(zhèn)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zhèn)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倪瓚的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